莫名其妙的顺差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30日 18:39 红网-三湘都市报 | ||||||||
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和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日前联合发布的《2004年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显示:大学生平均每学期支出4819元,收入4919元,收支呈顺差。其中有10.55%的学生“经常需要借款”过日子,但大部分学生表示“基本达到收支平衡”或“有一定储蓄”(《新京报》12月29日)。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都会感到一阵“惊喜”。“喜”的是大学生收支呈现“顺差”
接着看下面的介绍,这种“惊喜”之情便会立即烟消云散。大学生收入的最大来源是“家庭供给”,为每学期2165元,占收入的44%。“助学贷款”、“他人或社会资助”所占比重也都在10%以上———原来,所谓大学生的“收入”,无非是父母给的钱、从银行借的钱,或者别人捐赠的钱。而真正靠自己打工挣的钱,只是占其全部“收入”的很少一部分。 在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收入应该指他在一定时间内挣了多少钱,挣了多少属于他自己的钱。而大学生“收入”的绝大部分,并不是自己挣的钱,有的还是借的钱。借的钱、不属于自己的钱,也能称做“收入”吗?如果借的钱也能叫“收入”,那么任何一个人,哪怕一个成天借钱过日子的穷光蛋,其收入和支出也都将是“顺差”或者“达到收支平衡”———任何人装入口袋里的钱(不管是挣的、借的还是别人送的),总会比从口袋里掏出来的钱只多不少,否则口袋里哪有钱可掏?以此类推,如果一个地方每年财政收入100个亿,支出200个亿,不得不举债100个亿,而有人却说这个地区的财政收支是平衡的,岂不是非常荒谬? 如此说来,称大学生收入呈现“顺差”,不仅不准确,让人产生误解,而且没有任何意义。作为全国学联发布的旨在分析说明当今大学生消费情况的研究报告,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是不应该的,甚至是可笑的。王岚(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