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矿难探源(5)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7日 17:45 《财经》杂志 | |||||||||
“市场行情好的时候,政府想把企业抓在手里多出煤,改革的压力就不那么紧迫了。其实安全压力更是改革的压力” 至2004年,中国煤炭市场已连续两年行情看涨;同时,中国整体经济走势趋强,作为
最新传出的消息是,中国准备进行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包括在神东、陕北、黄陇、晋北、晋中、晋东、鲁西、两淮、冀中、河南、云贵、东北和宁东等地。目前,这13个大型煤炭基地拥有40多个主要矿区,煤炭保有储量6908亿吨,占全国煤炭储量的70%;其建设目标是到2010年煤炭产量达到17亿吨,占全国煤炭产量21.7亿吨的78%。 在大型煤炭基地的建设中,煤炭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将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但问题是,在目前煤炭资源权整体垄断的格局下,这样的兼并、重组很难以市场规则运行和操作。迷恋于行政化的“做大做强”,行业改革将被置于脑后。 “这不又是想收权吗?”许多专家指出,煤炭行业在行情好的时候,最应该做的事情是打破资源垄断,放开行业进入门槛,推进市场化重组。现实却恰恰相反。 2004年年中,试图在企业产权改制方面有所突破的淮南煤矿制定了引进外部投资者改革的方案,至今未得到批复。 专家们指出,改革的方向应该是煤炭资源商品化。“国家作为整个资源的统一所有者,把资源作为政府的一个公共产品,由政府进行管理;然后根据市场化的原则,建立资源市场,以利用率、开采率、安全系数、产能最佳为考察内容,将资源有偿交给有能力的企业去进行开采。” 他们还提出,已经掌握在煤炭企业手中、曾经无偿或低价获得的资源权,必须进行市场化的重新作价,打破附生其中的行业垄断特性。这样,煤炭资源才能实现有偿开采,厘清各煤炭企业所占用的煤炭资源的所有权;也只有在此基础上,市场化的煤炭企业的兼并、收购与联合才具备了实际操作的条件。 “市场行情好的时候,政府想把企业抓在手里多出煤,改革的压力就不那么紧迫了。”一位煤炭专家谈起当前的行业状况感叹说,“其实安全压力更是改革的压力——人血不是水呀!” 正由于“企业抓在手上”,政府抓安全的手则很难有足够的力量。近年来,中国对煤炭安全监管体系上进行过一系列调整,垂直监管体系看上去初具形态,但监管原则仍是“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从上到下,抓生产与抓监管仍由国家这个主体承担,在现实中必是畸轻畸重,难以正确权衡。 与这种制度设计相关,当今煤炭业内对矿难监管不力有一种形象的批评,称安全监管机构在经济运行中扮演着“没牙的老虎”的角色,对违反安全法规的行为惩罚力度过小;而“老虎”没牙的原因,正在于政府“一手管生产,一手管安全”的习惯做法——从煤炭行业不景气时“关、停、并、转”小煤矿,到市场好转时考虑组建大型煤炭企业集团,这种倾向都表现得相当清晰。 如此背景下,监管似有还无,缺位势所难免。记者在大平煤矿采访时获悉,早在2003年11月,郑州煤矿安全监察办事处在对郑煤集团开展安全执法监察时,就查出诸多事故隐患,并下达了多份现场处理决定书,但仅是“说在嘴上,写到了纸上”。2004年4月11日,郑煤超化矿发生透水事故,12名矿工被困井下109个小时后获救;10月20日,大平矿难发生。 从陈家山矿难无疑也能窥见监管失职的影子。早在2001年4月6日,陈家山煤矿就发生过一次特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38人死亡、7人受伤。该事故被认定为一起典型的责任事故,事后,责任人之一、矿机电副矿长高治兴被给予行政撤职、留党察看一年处分。 可是到了2003年3月,身背责任事故的高治兴就到邻近的黄陵矿业有限责任公司1号煤矿当上了机电副矿长,4月被任命为黄陵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机电总工,年底又兼任1号煤矿矿长。2004年6月1号矿发生23人死亡的矿难后,黄陵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有关负责人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高治兴重新被任用的原因,主要是新公司要谋求发展,急需大量人才。 专家们提出,“安全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关键在于政府在煤炭生产这个领域,要做自己该做的事。”毫无疑问,“该做的事”就是监管。只有众多煤炭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中的企业,不再由政府负责为他们脱困抑或增效“操劳”,监管部门对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的监督才能够真正到位。 2004年岁末,当人们一次次为频频发生的矿难而悲恸的时候,启动和加快煤炭行业改革,从整体上改变煤炭行业面貌,是最为理性的应对。这是死难矿工的鲜血汇成的警示。- [上一页]  [1]  [2]  [3]  [4]  [5] 系列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