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乳业不对中国胃口 国际巨头在华纷纷铩羽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7日 10:29 《全球财经观察》 | |||||||||
菲仕兰并不彻底退出,表明决策层考虑到将来目标。等中国的乳品市场结束整合期,就是国际巨头进入之时 文|邬静娜 11月24日,是荷兰菲仕兰天津公司存在的最后一天。此后,它的所有办公电话都没人
中国,似乎成了国际乳业巨头的灾难地。菲仕兰无奈地退出了中国市场,荷兰母公司留下5%的股权作为中方公司使用其“子母”品牌的代价。 1996年,国际粮农组织援助中国的外籍专家,瑞典畜牧专家张保农曾经断言:在未来的5年到10年中,中国的乳品企业将有一半会倒闭。不曾想,这却成了国际乳业巨头在中国的命运写照。1990年代中期,国际乳业巨头纷纷进入中国。但在其后10年中,卡夫、达能、帕玛拉特和联合利华纷纷铩羽。 菲仕兰天津的内部人士此前已经承认,该公司这几年在中国的业绩并不理想。而同在亚洲的菲仕兰越南以及菲仕兰印尼的盈利水平都在600万?700万美元以上。“有这样的比较,菲仕兰的股东当然会怀疑中国公司存在的必要。”中国奶业协会副理事长王怀宝说,外资的到来,其根本目的就是利润。王怀宝退休前是北京牛奶公司的老总,他曾经是北京卡夫食品公司的中方董事,也曾经接触过法国达能以及意大利的帕玛拉特。 在他看来,国际巨头在中国的落败,有其自身的因素。“我在卡夫开董事会时,能明显感觉到他们固守自己的经营理念和对一些事情的看法。”法国达能在1999年想通过合资进入中国市场。“但他们太看重市场份额和盈利了。”达能原本可以和北京牛奶公司合资生产酸奶,最初谈判时中方提出保留25%的市场份额,让出75%。“到谈判的时候,法国人说不存在这25%。”于是就谈崩了。 菲仕兰公司北方市场总监饶抱思解释荷兰方面撤资的原因时指出,目前中国乳品市场竞争很激烈。仅在天津市场就有几十个乳制品品牌在售价很低的液态奶领域展开激战。价格竞争是乳品竞争中最主要的因素。菲仕兰的外方人员一直很纳闷,中国企业怎么能把价格压到那么低?极低的价格压缩了外资乳品企业的利润,相对本土企业,合资企业在设备、工资方面的成本要高得多。 “对中国的乳品企业来说,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抢占市场、扩大份额。”王怀宝认为,是否盈利对它们来说是未来要考虑的事情。虽然目前中国的奶业比较弱,但它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食品工业的增长速度是15%左右,而中国奶业收益增长速度要超过20%,最高的时候达到30%。 在安徽阜阳事件之后,国家质检总局曾经对中国现有的乳品加工企业进行过一次摸底,他们得到的数字是2700多家,统计年鉴给出的数据,其中年销售额超过500万元的只有360家,年销售额上亿的则只有12家。中国的奶业从1998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5年的时间里,国内的奶牛头数翻了一番,而牛奶的产量则翻增长1.5倍。 奶业产业链条的前端已经发展起来,但是作为终端的市场消费并没有被拉动。液态奶市场趋于饱和。国内乳品市场在产品品种以及质量上,还有待继续改进。在这种情况下,价格战是重要的手段,“因为品质都相差不多。”据中国奶协调查,奶制品必须的原料今年纷纷涨价:白糖由去年2600元/吨上涨到3300元/吨,涨幅达到30%多;牛奶成品包装用的片材也涨了55%;养牛环节的原料,包括作为牛饲料的玉米价格都一路攀升。对此形成对比的是,奶价却下跌了近四成。乳品企业自己扛了这些损失。 中国乳品企业的总体利润偏低。正常情况下,乳品企业的纯利润不应低于8%,而现在行业的平均利润不到5%。2003年,蒙牛销售额近50亿元,利润却只有1.3亿元。不少中小企业已经出现亏损。价格战必然会导致乳品企业利润的下降。但因为它们在地方财政中大多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比如伊利、蒙牛,在内蒙古是举足轻重的名企。地方政府在这些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会给予一定的支持。而这在表面上是看不出来的。 但这只是一时的状况。根据中国加入WTO的协议,到2005年,酸奶等6种乳制品的进口关税将大幅度下降。过去依靠较高关税进口奶制品的做法将有所改变,进口乳品会变得更有竞争力。此外,面对潜在的巨大市场,国际乳业巨头也一定会伺机而动。等到中国的乳品市场结束了整合期,就是国际巨头大举进入之时。菲仕兰不彻底退出,决策层还是考虑到以后的需求。像达能这样,允诺不在国内生产酸奶的国际巨头,也可以用自己的品牌换取光明集团7%的股份,让熟悉国情的中国企业为自己的品牌开辟市场。 作为国际大企业,它们随时可以一掷千金,通过资本力量后发制人。在国产乳业品牌混战大局初定时,国际巨头可以通过收购国内品牌来坐享利益,这个时候优势极有可能倒向它们。王怀宝说,国家也在制订标准,以使这个产业健康持续地发展,希望能够在未来的中外大战中为国产品牌赢得主动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