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黑色谢幕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0日 17:17 中国经济周刊 | ||||||||
“资源依赖城市如何转型”系列报道(2)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穆易 孙志斌 ★张利红/河南焦作报道 “从煤城到旅游城,再到山水园林城市,从冒烟工业到无烟工业,焦作市选择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河南省焦作市市委常务副书记杨树平这样告诉《中国经
不堪回首 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与山西省晋城市接壤,南临黄河与郑州、洛阳隔河相望,共辖4个县、2个县级市、4个城区和1个省级高新区,总面积4071平方公里,总人口340.2万人。 据杨树平介绍,焦作市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煤矿开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19世纪中叶,英国开始在焦作大规模开采煤矿,直到建国后,焦作一直是全国著名的“煤城”,属于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煤炭产业曾在全市国民经济中占据统治地位。1957年全市煤炭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44.7%,到1990年代初,全市拥有资源开采及配套型企业1200多家,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在90%以上,多数企业依煤而生。 随着矿产资源特别是煤炭资源的枯竭,与之相配套的大批企业开工不足,亏损严重,全市经济增速连年下降。焦作煤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焦煤集团)就是一个缩影。焦煤集团在焦作的地位从一句形象的比喻中就可看出:“焦煤一开工资,全市都能闻着肉味。”但1980年代以来,焦煤集团陷入了一系列困难之中,6对矿井被关闭,煤炭产量锐减至300万吨,却要养活近7万名职工。到1999年年底,焦煤集团负债总额达11.5亿元,拖欠职工工资1.8亿元。 “九五”期间,在全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焦作经济年均增长率仅为3.5%,企业破产关停、职工下岗失业、城市破旧不堪,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大量暴露,发展非煤接替产业,加快经济转型迫在眉睫。 如何摆脱因资源枯竭而衰的厄运,成为当时焦作市讨论最为频繁的话题。至今回想起来,杨树平仍然记忆犹新。“从1999年开始,焦作市开始实现焦作经济结构调整,并逐步形成以铝工业、能源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制造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为支柱的新型工业体系。焦作也由煤城向旅游城市和山水园林城市转型,向‘黑色’说再见。” 告别黑色 告别说起来很容易,但如何告别?焦作市市长毛超峰的思路是“一是把发展的目光从地下转向地上,二是城市发展从黑色到绿色。” 据介绍,焦西煤矿是英国人开发的老矿井之一,是焦煤集团的骨干矿井。1994年被认定煤矿资源枯竭。1999年9月23日焦西煤矿封井时,1280名职工有一部分分流到其他煤矿,一少部分人提前退休,一部分人自谋职业,剩下的400人将身份置换金折为股份,组建焦作市焦西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然后把原来因管理不善而停产的带钢厂发展起来,自筹资金改造设备。目前,焦西公司已成为焦煤集团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为数不多的企业之一。 焦西煤矿的经验被推而广之。焦东煤矿原本不过是一个年产只有10万吨的小煤矿,主要供应焦作市市民用煤。1996年封井,职工除部分分流外,剩余职工与焦作矿务局多种经营总公司合并组建新东工贸有限责任公司。这个公司是做什么的?新东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范霖给了我们一个答案:“当时,焦作市正在大力创建优秀旅游城市,我们决定借势而上,利用焦东矿地处市区的优势,投资建造新东阳光大酒店,发展宾馆、娱乐等第三产业。” 毛超峰表示:“说煤炭是黑色并不是否定煤炭工业,它是焦作城市发展的原动力,是支撑整个城市发展的龙头,其地位不能抹煞。但是,从长远的发展来看,谁创造的财富多,谁就拥有足够的话语权。” 由“黑”变“绿” “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全市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是焦作推进城市经济转型的重要一环。从1999年开始,焦作开始把目光由地下矿产资源转向地上山水资源,先后投资5亿多元,开发建设焦作山水峡谷极品景观,形成了云台山、青龙峡、青天河、神农山四大景区和十大景点的大旅游格局。焦作山水通过旅游大篷车、国际太极拳年会、山水旅游节、红叶节等多种大型宣传推介活动,引来了国内外的百万游客。 四年多的时间,焦作市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由旅游资源富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迈进的步伐大大提速,“焦作现象”已成为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代名词。2001-2003年,焦作市各景区景点接待游客人数、门票收入和综合收入等三项指标连续三年实现翻番,旅游综合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999年的不足1%提高到2003年的9.4%。今年前8个月,全市各景区景点接待游客448.6万人,门票收入1.1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87%和156%。“五一”黄金周期间,云台山景区的游客接待量和门票收入分居全国99个监测点的第8位和第5位。 另外,焦作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杨树平介绍,在经济转型初期,由于市场需求的拉动,一大批产业雷同、低技术、高能耗的建设项目纷纷上马,特别是“五小”工业快速发展,造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发展。为扭转这一趋势,焦作把经济转型与经济增长方式结合起来,先后对1500多家企业进行了治理,关闭720余家污染企业,通过技术改造,逐步实现了原料化工向生物化工、医药化工、精细化工,煤矿和造纸机械向环保机械、粮食机械、汽车机械,水泥建材向新型建材、环保建材的战略性转移。 杨树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焦作市先后投资30多亿元,对现有的能源、化工、机电、建材等工业进行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的全面改造,强力实施了“三个战略性转移”,即煤炭工业向电力、热电联营、铝电联营;原料化工向生物化工、医药化工、精细化工;煤矿机械向环保机械、粮食机械、汽车机械;水泥建材向新型建材、环保建材的战略性转移,全市18家重点骨干企业通过科技嫁接,销售收入绝大多数较5年前翻了一番。 在焦作今年前10个月重点企业的排名名单上,记者看到了这些企业的名字: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州分公司、焦作市万方铝业股份有限公司、风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中原内配股份有限公司……它们都跃升为焦作市的支柱产业。而随着焦作云台山为首的焦作山水连续几年在河南省黄金周独占鳌头,并且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的焦作山水声名大噪,全市旅游业的综合收入大幅增加。 另外,焦作是天然地下汇水盆地,水资源储量相当可观,仅地下水储量就达35.4亿立方米。同时,紧邻煤炭富集区山西省晋城市,可谓近水楼台。晋煤焦水的“天赐良缘”,使焦作成为发展大工业的理想之地。多年来,焦作利用晋煤、焦水的优势组合,建设、改造了焦作电厂、丹河电厂、万方爱依斯电厂和一批地方电厂,全市共有发电企业22家,总装机容量达到260万千瓦。2003年,电力工业总产值约38.2亿元,已经成为全市工业的重要支柱。目前,还有一批大型电力项目正在建设或进行前期准备,规划装机总容量1192万千瓦。 不仅如此,焦作还是粮食高产地区,几年来,焦作市按照突出特色、建立支柱、扶持龙头的思路,强力推动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据了解,焦作市农业生产条件较好,是全国三大粮食高产区之一,在1998年就已实现亩产吨粮目标。为实现高产农业向高效农业的转变,焦作市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加快农副产品的转化增值。目前,焦作市限额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227家,2003年实现增加值25.8亿元。 回首焦作这几年的转型,杨树平深有感触:“从资源主导到科技主导,从开发矿山到开发旅游,从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焦作城市的转型使经济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