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行业专题--传媒业 > 正文
 

走在创意和生意之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18日 17:12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黄锫坚 北京报道

  10月13日,北京建外SOHO,阳光灿烂,《周末画报》300期封面回顾展在此揭幕。身材高大的邵忠在人群中有点鹤立鸡群。这位现代传播集团的掌门人,与京城文化艺术界的朋友相谈甚欢。到场的艺术家包括陈丹青、张大力、喻红、刘野等,也有导演贾樟柯、张扬,音乐人沈黎晖,作家虹影、赵波,凤凰卫视主持人陈鲁豫……也许你会把这个聚会当作文化
盛事,但邵忠却会以“时尚”来概括它,这是邵忠在北京的“圈子”。

  在不同地方,邵忠会以不同的身份出现。在北京,他侧重文化艺术圈;在上海,他侧重时尚和跨国公司的圈子;在广州,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管理者,那里是《周末画报》的制作中心,承担大部分编辑和印刷工作;在香港,他收购了香港时尚与设计杂志的标杆——《号外》。

  游走于不同圈子、每周飞行于京、沪、穗三地的邵忠,似乎很难用一句话概括。在汉威大厦12层现代传播北京分部,我们和他面对面。大开间、简约风格的内部设计,与其说是某个杂志的编辑部,不如说是某个跨国广告公司。这个脸庞开阔的男人,身着黑色西装、白衬衫,脖子上缠着红色领带,嗓音中依然带有浓浓的广东腔。他常常以“创意和生意的平衡”来自况。如果两者可以在一个人身上并行不悖,那么邵忠的确找到了一条中间道路。

  杂志式的报纸

  专业传媒人士往往会把《周末画报》当成四不像。说它是报纸,它全彩印刷、纸张比新闻纸精致;说它是杂志,它又是晚报那种大小的开本,纸张没有杂志常用的铜版纸那么厚。最头疼的是广告客户,因为他们会依媒体类别而区别对待。“有的把我们归为杂志,有的把我们归为报纸。现有分类无法容纳我们。”邵忠笑道,产品形式上的与众不同可能正是他有意的选择。

  “你必须与众不同,才有乐趣。全世界有杂志,也有报纸,我希望做一个特别的东西。《周末画报》本身是报纸的刊号。但中国的报纸不美,我小时候就觉得中国的报纸缺乏形式美,太粗糙。我要做美的报纸。能不能做一个报纸式的杂志?既有报纸的新闻性、可读性,也有杂志那种美感。我就是这么定位的。我有做杂志的数年经验,对杂志运作比较了解。而且从小在报社长大,对报纸的营运也清楚。国内可能很少有人具备这种双重经验。所以,出于独特,也出于避免竞争,我做了一个这样的产品。”

  今天的《周末画报》有四叠,经常达到150页,全彩印刷。邵忠比较得意的说,在中国是他最先开始尝试这种形式的媒体人。“我既找到这种纸张,又找到相应的印刷机,才能做出这种形式的产品。”

  “我发现一种刚刚引进国内的产品,是国际最新发明。它既不是铜版纸,又不是新闻纸。香港把它叫做充粉纸,大概是因为他们把铜版纸叫粉纸,这个产品可以冒充粉纸的缘故吧。内地称为轻涂纸。”说起技术,邵忠如数家珍。这种纸综合了许多优点,一方面它的成本比铜版纸便宜,但却很薄,和新闻纸的轻度差不多,所以即便100多页,也便于携带,不会像铜版纸那么厚重。另一方面,它的价格比新闻纸贵一点,但表现力却好得多,全彩印刷,不仅给读者视觉享受,也更受广告客户青睐。“这个技术解决了一个关键问题,即虽然它这么薄,但印起来却不会过底色、不透。”邵忠显然对印刷技术颇有研究。

  “我们的形式非常独特,完全是第一家。我记得当时《周末画报》出来时,《申江服务导报》是把新闻纸印成彩色的,效果完全不一样。北京的《精品购物指南》也是后来才开始尝试的。大家知道,这种轻涂纸的印刷效果,可以博取广告商的好感。近两年,类似印刷的媒体开始增多,比如《时代人物周刊》、《时代周报》等等。”一直为现代传播集团征战上海滩的副总裁厉剑这样回顾媒体的载体变迁。

  寻找创意和生意的平衡

  《周末画报》的形式,介于报纸和杂志之间。而现代传播公司的定位,也不同于一般媒体,最突出的特点,恐怕是他们与广告客户的“亲密关系”。

  1997年8月,现代传播开始搭建上海分公司,他们算是较早进入上海市场的外地媒体。厉剑认为,到2001年时《周末画报》在上海已经很有影响力。在运作活动方面,现代传播的表现尤其突出。“很多活动都是我们最早开始做的。比如2001年做了一个克利奥广告奖广告盛宴,那简直是广告界的奥斯卡。后来上海新天地作为一个地标出现时,《周末画报》第一个在那里做活动。当地其他有代表性的建筑、代表性的事件,我们也都率先参与,通过活动来塑造自己的品牌地位。”有人甚至说,上海当地的时尚类活动,如果没有《周末画报》介入,那么组织者的工作考核恐怕是不合格的。《周末画报》和客户的关系最终体现在版面上,翻开这份周报,满眼都是汽车、服饰、钟表广告。

  与广告客户关系密切,会不会影响采编的独立性?其实,许多全球知名的杂志都有两个独立平行、互不干涉的序列,即以总编辑为首的编辑系统和以总经理为首的经营系统。对于这样的提问,邵忠自有一番道理。“原则上,我们提倡编辑的独立性。但是,从《周末画报》的媒体定位来看,读者和客户并不冲突,而且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就是说客户要求我们做的东西,刚好也是读者想要了解的。比如新闻、财经板块,我们不会受客户影响。但在生活板块、消费板块上和客户配合比较多。双方是吻合的。生活版好多是奢侈消费品的资讯。广告客户愿意提供,消费者愿意阅读。”

  邵忠表示,在实际运作中,编辑归编辑部门,市场归客户部门。而作为社长的他,则“大部分时间都在维持一种平衡。有些文章,即便客户不高兴,我们也要写。比如两个品牌间的竞争,因为读者能够从中学到东西”。邵忠认为,自己的精力60%在创意上,40%在生意上。

  《周末画报》的别册也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刮目相看。“别册全是艺术性内容,没有广告收入。这是我的爱好,是一个媒体既拿奖又要票房的东西。”《周末画报》曾做了一期向《i-D》杂志致敬的专辑,一律半闭眼睛的模特。最近的生活版则请法国摄影师拍摄中国12个顶级名模,也是很大的手笔。在邵忠眼里,如何平衡创意和生意,是所有出版人需要考虑的问题。

  从机关到媒体

  理性的邵忠偶尔也会流露出激情的一面,想必80年代他曾有过宏大的政治抱负。他从小生长在两个大院,母亲在广州日报社工作,父亲在广州市委工作。1983年,邵忠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广州市计划经济发展委员会。七年的政府经历,对他帮助很大,起点和眼光从此大不相同。

  1988年,27岁的邵忠成为广州最年轻的处长之一,但他后来却选择了离开。“我比较喜欢创意性的工作。政府工作基本上是政策的上传下达,没什么创意性。”80年代末,他去了乡镇企业管理局,做企业管理处的处长。正式离开机关是1989年,在一家外贸股份制公司任总经理。

  1993年邵忠开始运作《新现代画报》。今天他仍然认为,当年这本杂志做得非常好。那个年代刚好也是上海的《世界时装之苑-ELLE》、北京的《时尚》开始崭露头角的时候。邵忠自认为当年这三本杂志三足鼎立。

  初创之时,邵忠一人分饰多角,既是社长、总编,又是设计总监,甚至采访都亲自操刀。当时他采访了张艺谋、姜文、陈冲、葛优等一线明星,还有摄影师顾长卫。“我们把明星当作成功人士来制作。《时尚》、《世界时装之苑-ELLE》定位于女性杂志,而《新现代画报》以成功人士的时尚为主,学习美国《名利场》那种做法。”1998年,广东岭南美术出版社的《周末画报》寻求改版,邵忠参与后造就了今天的《周末画报》。

  目前,除了《周末画报》这一成熟产品外,邵忠旗下还有《T.O.M.新视线》和《号外》。内地不太了解的《号外》是香港期刊的一座标杆,已有28年历史。香港出版人施养德与邵忠有多年交情,他回忆说,“邵忠最初做《新现代画报》,到香港请教过许多传媒人,后来找到我。他很聪明,你说到第一,他已经说到第十了。”施养德是香港出版界的传奇人物。1990年代事业高峰时,他的养德堂曾经一个月出版32本杂志。但最后他把所有杂志卖掉,惟独留下了《号外》,因为他对这本杂志有很深的感情。在他的撮合下,现代传播2003年10月收购了《号外》。

  施养德认为,《号外》代表了香港杂志界最现代、最时尚的一面。将来政策开放,把它引入内地,肯定很有前景。邵忠则表示,将《号外》买下来,更多的是看重它的资源,比如设计、选题和团队。

  一个时尚人士可以同时是一个工作狂吗?邵忠觉得这并不矛盾,“中国传统的教育,是只要努力工作,不要努力生活。但我认为既要努力工作,又要努力生活。我们做《周末画报》和《新视线》,其目的都是提升国人的生活品位。中国人到现在还在讲生存权,哪有什么lifestyle可言。一般人的生活没有一点讲究。吃饭、上班、睡觉,就这样过一生。我们提倡的是,有选择地生活。”

  邵忠曾在一篇文章中写到,“其实做媒体有两种,如陈独秀的《新青年》,是用自己的思想影响别人的思想,这在中国比较多……有的媒体贩卖的是观点,而《周末画报》贩卖的是资讯。”也许,隐藏在邵忠心底的梦想,不是思想革命,而是生活革命。

  (本报记者叶滢对此文亦有重要贡献)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健力宝收购案风云突变
联想收购IBM PC业务
高峰私生子案一审判决
中外乒乓球明星对抗赛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自己建房开发商靠边站
图集:中外豪宅大比拼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