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财富:中海油海外并购隐含危机剧增风险(5)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15日 13:40 《新财富》 | |
附文2:研究员述评为何要收购 关于“能源安全论”。虽然中国经济增速受到石油焦虑困扰,但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不应该与企业经营目标混为一谈。企业的经营必须以盈利为目标,投资扩张的速度如果得不到现金流入的配合,投资将无法延续。 世界上主要的跨国石油巨头都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它们参与了战后世界资源版图的瓜分,目前世界上的优质油田都已被它们牢牢控制。中国石油企业即使花费巨资,所能得到的也往往只是规模小,构造复杂,产量逐渐缩减,或者所在地法治秩序不可靠的资源。中海油惟一的一次收购失败,2003年3月竞购哈萨克斯坦北里海油田案失败,就是缘于西方石油公司联手排挤中国企业进入高质油田产区—里海地区。 关于“企业经营论”。美国纽约大学Mark Sirower教授对1979-1990年168个案例的分析发现,有近2/3的并购活动破坏了公司价值,1994-1997年从事并购的100家大公司中,近60%并购后新公司股价低于市场预期。《商业周刊》1995年的调查也显示,公司的并购活动与公司的经营业绩之间存在着负相关效应。埃克森与美孚1998年合并后,公司的投资收益率一直低于标准普尔500指数。(温青山《国际石油公司发展战略与财务管理》) 海外勘探开发需要企业具备很强的资金实力和风险承担能力,同时需要掌握一定的核心技术,通过技术合作与输出,有效地控制目标资源。对于投资大、技术复杂的海外勘探和开发,中海油还缺乏经验和实力,中海油集团就有在90年代初购买墨西哥湾勘探权后,投入大量资金最终一无所获的教训;至于炼油和油品销售等下游业务,中海油在国内运营的经验尚且不足,更不宜实施跨国经营。 西方石油企业的历史经验证明,如果在资金充裕时受到石油需求狂热的感染,不计成本地大举投资收购,就很容易在油价回落时陷入困境。特别是中海油的业务结构存在缺陷,过于偏重上游业务的发展,这种状况下缓冲低油价压力的空间极为有限。 1998年,受亚洲金融(行情 论坛)危机和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影响,国际油价一泻千里,欧佩克一揽子石油平均价格从1997年的每桶18美元跌至1998年12月初的不到10美元,许多大型石油公司,尤其是以上游业务为主的公司受到重创,由此引发了席卷全球的石油并购风暴。 如今,大多数西方石油公司都已从历史的低油价冲击中吸取了教训,在油价高企时注重压缩成本,而在油价低谷时进行并购整合,关注股东价值增长而非产量增长。 [上一页]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