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瓶颈催生工业发展模式变革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13日 12:16 中国经济时报 | |||||||||
-本报记者 刘树铎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年度理事会上,《2004年中国工业发展报告》提供的一组数据绷紧了与会者的神经:2004年的中国工业,呈现一些突出特点,重化工业增速明显,轻工业利润水平下降;煤电油运全面紧张,结构性矛盾突出;国际贸易摩擦增多,新型贸易壁垒不断出现。报告预测,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的能源和矿产资源约束,将成为越来越严
与会专家认为,从2004年中国工业整体形势看,尽管宏观调控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工业总体运行情况良好,但工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也在逐渐暴露出来:国内资源供给不足,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采成本增加,供给形势相当严峻。 来自国家环保总局的一份资料表明,2003年,中国消耗了世界钢铁总产量的30%、水泥总产量的40%、煤炭总产量的31%,但GDP仅占世界的4%。同年的数据还显示,流经中国城市的河段90%受到严重污染;75%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有近3亿农村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全国近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生活在严重污染的空气环境中;酸雨区约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 而从资源利用率角度来看,目前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目前,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为35%左右。 据悉,国家正在制订《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就此,《2004年中国工业发展报告》建议,将节油节能作为基本国策,严格节能制度和措施,完善《节能法》,加强宣传和执法力度;加大能源的勘探和开发力度,提高现有能源供给水平;发挥市场机制在能源优化配置中的调节作用,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改变我国过分依赖煤炭、石油的能源结构,积极开发天然气、核能,以及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并制订优惠政策,使之早日实现产业化和具有市场竞争力;建议组建国家能源部,统一制订和执行国家能源战略,对能源进行统筹管理。 从微观上,《2004年中国工业发展报告》也对不同能源分别提出不同意见。 石油。建立避险机制,加快建立包括石油、石油资源和石油期货的“价格储备”在内的储备体系,依法管理,做到安全、可靠、经济和迅速有效。对高耗油行业加以控制,运用经济杠杆和市场机制,节约和合理使用汽油资源。汽车工业的发展,要与石油供应相协调,与中国国情相适应。 煤炭。增强勘探力度;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水平;清洁生产,保证矿区生态环境;提高煤炭洗选比例,推广型煤、水煤浆与配煤;推进煤炭转换,发展洁净燃烧,实现煤炭清洁利用。 电力。预计2005年和2006年全国电力需求分别增长7%-11%和6%—9%。当前应强调的是,提高发电效率,火电应要求安装脱硫装置,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积极发展超临界、超超临界发电。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政策和法律制度,建立推动需求侧管理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近期辅之必要的行政措施,把需求侧管理落到实处,坚持长久。 《2004年中国工业发展报告》同时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能源、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当前应推进以下工作: 第一,依靠科技进步,实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提高产业附加值。第二、提高资源的再利用效率。第三、建立企业和社会两个废物回收系统。鼓励企业建立内部的资源综合利用系统,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物资源化,实现企业的少排放和零排放,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注重生活垃圾回收,大力发展城市垃圾处理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