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助商缘何撤退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12日 18:16 经济观察报 | ||||||||
蔡俊五/文 近年来我国体育赞助存在着一个非常矛盾的现象:产值和客户稳定性严重背离。一方面,赞助总额不断提高,增长幅度大大高于10%的世界平均水平。国家体育总局各直属部门2001年获得的赞助收入总计3亿元左右,约占总收入13.5亿元的22%,比3年前的1.5亿元翻了一番。2001年第九届全国运动会的赞助收入为2亿元,是1997年八运会的2倍。2000年悉尼奥
但另一方面,我国体育赞助商队伍十分不稳定,“一锤子买卖”的情况相当频繁。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赞助商共有37家,到2000年悉尼奥运会时,除了健力宝因为和可口可乐撞车而被迫退出外,继续赞助的只有李宁一家,其余的35家都放弃了赞助,续约率只有2.9%。新的25家赞助商中,有24家是新面孔。2004年雅典奥运会时情况略有改观,在总计33家赞助商中,“老客户”上升到10家,续约率达到30.3%,但是和国际奥委会2001-2004年第5期TOP82%的续约率相比,差距显而易见。此外,我国一些体育俱乐部的赞助商最近几年也是走马灯似地频频更换。反观美国,1999年赞助金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共有67家,其中除新加入的7家外,其余60家都是“老主顾”,没有任何一家退出。 造成这一怪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赞助效益不高。赞助商投入不菲的赞助费之后,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收益,感到得不偿失,最终选择离开。这是一个异常危险的信号。如果不能迅速扭转这一局面,那么上述快速增长的势头就只能是虚假的繁荣,建筑在这一基础之上的体育赞助市场就很不稳固,可能出现连锁反应,直至走向萧条、崩盘。眼下愈演愈烈的足球赞助商退出风潮,就再次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赞助收益不高的现象呢? 首先,就赞助的卖方即体育部门而言,大多服务观念薄弱,管理和营销能力匮乏。在众多体育部门中,有的缺乏双赢诚意,只顾索取,对赞助商的利益不管不问;有的水平低下,事故频仍,丑闻迭出,令赞助商失望;有的赞助策划和创新能力平庸,对赞助商指导不力,给赞助商的回报寥寥;有的忽视赞助维权工作,对种种危害赞助商权益的现象置若罔闻。 其次,就赞助商而言,由于对体育赞助的特征和精髓把握不够,有的对自己的实力和品牌缺乏自知之明,决策和定位不当;有的没有把赞助和企业的发展战略、品牌建设和整体营销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综合考虑;有的在获得赞助称号后缺乏后劲,没有标新立异、持之以恒、高潮迭起地开展整合营销;有的缺乏维权意识,当权益受到侵害时没有采取维权措施。 第三,就市场环境而言,由于政出多门,管理松懈,法制不全,缺乏规范,导致市场比较混乱,赞助商的排他性特权和冠名权等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非赞助商不劳而获的“隐形营销”大行其道。 第四,就媒体而言,由于受利益驱动,往往在赛事和媒体赞助营销两者之间处理失衡,较多地考虑自己的利益,忽视相关者的利益。 第五,就中介而言,大都资金不足,规模不大,业务能力低下,还停留在牵线搭桥的初级阶段,不但难以满足现代体育赞助全程代理的需要,而且所经办的赞助策划平庸,运作纰漏重重。 最后,就科教而言,作为和广告、公关和促销并列的四大营销沟通手段之一的赞助,迄今仍未引起我国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应有重视,导致赞助人才匮乏,理论薄弱,方法手段单调、落后。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如何克服上述这些弊端,大力提高体育赞助的效益,让赞助商满意而归,感到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这已成为关系到我国体育赞助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 (作者系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