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行业专题--石油业 > 正文
 

年终总结:回顾影响2004年国际油价的因素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03日 10:37 中国石油报

  中油网消息:新华社北京12月1日电(记者 夏鹏) 2004年,全球原油市场的供需处于非常脆弱的状态,而技术性因素、基金买卖的投机因素更为全年油价的上涨提供了动力和支撑。

  一、供需更趋于脆弱

  综合总部设在巴黎的国际能源机构(IEA)每月发布的石油市场月报(1-11月)可以看出,2004年的全球原油的日需求量约在8210万桶-8240万桶。全球日供给量在8340万桶-8460万桶。其中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今年的原油日供应量约为3000万桶左右,其余的5000多万桶来自于俄罗斯、墨西哥等非欧佩克国家。从表面上看,2004年供需基本保持平衡,而且供应比需求还多130万-220万桶。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平衡关系已变得极度脆弱。

  首先,全球需求在不断增长。根据包括国际能源机构在内的多家权威机构预测,全球原油日需求每年将以约150万-200万桶的速度增加。国际能源机构预测,全球石油需求2004年大约为8240万桶,2010年将涨至每天9000万桶,2030年将增加至1.21亿桶。

  与此同时,原油供应的前景则不那么乐观。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原油生产组织,欧佩克是原油生产增长的希望。但是,种种统计(包括欧佩克自己的统计)都显示,该组织的产能已接近极限,剩余生产能力已几乎全部用尽。几年前分布在委内瑞拉、伊拉克和印度尼西亚的约1/3的剩余生产能力已经没有了。随着需求不断增加,另外2/3的剩余生产能力也已几乎达到生产极限。综合各种不同的估计,欧佩克目前的剩余生产能力只有每天50万至100万桶。实际上已经没有多少剩余的增产空间了。欧佩克现任主席普尔诺莫已多次表示,该组织的产能已接近极限。从非欧佩克产油国来看,最近几年非欧佩克国家的供给增长主要来自前苏联地区。但是由于基础设施的原因,这些国家进一步增产的可能性极其有限。据预测,在未来几年中,这些国家的增产幅度不会超过每天100万桶。虽然其他非欧佩克国家中也有新油井开始产油,但原来的老油井却在迅速减产,也就是说,未来非欧佩克产油国产量的净增长会很小。从目前情况看,全球原油剩余生产能力只占日需求量的1%。而专家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要实现原油市场供求关系均衡,保持油价基本稳定,必须有4%的剩余生产能力作后盾。然而,如何找到短缺的那“3%”,世界主要产油国和消费国目前均一筹莫展。

  二、技术性因素 

  地缘政治、突发事件支撑和拉高油价

  1.中东地区的冲突。中东地区是世界上石油蕴藏量最为丰富的地区。但是位于该地区的沙特阿拉伯和伊拉克这两个重要的产油国今年并不太平,使国际市场对该地区原油供应的安全问题感到担心。

  在美伊战争结束后,伊拉克经常出现暴力和破坏活动,导致该国的石油生产和出口时断时续。伊拉克战前的石油日产量约为220万桶,但是不稳定的局势使该国的石油生产难以得到保证。

  沙特是世界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和输出国,今年该国多次遭受恐怖分子的袭击,其中在5月29日,沙特东部石油城市的外国石油公司和居民区遭到4名武装分子的袭击,造成22人死亡,其中多数为外国人。这一事件一度使市场对沙特的供应安全感到担忧,导致油价在随后几日暴涨。

  此外,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持续不断的暴力冲突使中东地区的原油供应问题一直笼罩着一层阴影。 

  2.尼日利亚局势

  尼日利亚是世界第六大石油出口国,非洲第一大石油生产国。今年9-11月份,先是该国的反政府武装威胁要发动“全国范围”的袭击。此后,该国最主要的工会间组织尼日利亚劳工大会又向政府发出了最后通牒,称如不满足其降低油价的要求,就将进行一场规模浩大的罢工。尼日利亚的不稳定局势使2004年的国际原油市场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3.“伊万”飓风

  自从“伊万”飓风经过之后,墨西哥湾的石油生产有一部分难以恢复。正常情况下,墨西哥湾石油产量是每天170万桶左右,但现在其产量减少了约30%。飓风在9月中旬肆虐了美国的墨西哥湾沿岸,而这里集中了美国1/4的石油设施。市场担心,飓风导致的产能减少问题可能会使本已较低的美国石油库存再度降低。

  4.尤科斯事件

  俄罗斯最大的石油生产企业尤科斯石油公司的税务案无疑是2004年油价上涨的一股重要的推动力。自从7月份该公司可能被迫停产或者停止出口的消息传出以来,国际市场油价在7、8、9这3个月一路上涨,市场对尤科斯公司石油供应的担心是支撑价格上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尤科斯公司产量的75%用于出口,每天接近170万桶。 

  5.其他因素

  挪威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出口国,该国在今年9月份和10月份发生了石油工人罢工事件;美国总统布什11月初在大选中胜出,使市场担心其在中东地区推行的强硬政策会危及石油供应安全。

  在上述的一些因素中,除了“伊万”飓风已经结束,其他问题的解决还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可以预计,在新的一年中,这些因素将会给油价的变化带来更多的变数。

  三、基金进场直接导致油价暴涨

  基金虽然不是行情的创造者,但它是趋势的忠实跟随者和推动力。在疲软的股市、债市投资收益令大型机构投资者失望之时,不稳定的石油市场吸引了以前较少涉足国际原油期货市场的大型对冲基金。而对冲基金的进场直接导致了油价暴涨。

  2004年石油价格一路飙升,多数观察家认为是各种国际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尤科斯公司陷入绝境、伊拉克和委内瑞拉局势动荡不安等等。但是另一个不应被忽视的因素是对冲基金的推波助澜。

  并不是说世界对石油的需求没有超过预期,也不是说恐怖主义威胁和中东暴力冲突没有使已经接近上限的石油输出系统更加吃紧。但是一个基本上问题是:这些消极的因素引起了对冲基金、经纪公司和其他金融玩家给石油市场带来剧增的压力。它们在推动石油价格飙升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

  例如在8月中旬的15个交易日中,有14个交易日的原油期货价格刷新了最高纪录。石油大亨皮肯斯投入了50亿美元狂炒原油期货,他的资金在8月初国际油价处在每桶45美元时入市。这股新注入的力量让停留在石油期货市场的对冲基金声势大增。在8月下旬油价从每桶50美元下跌至42美元时,有2/3的对冲基金选择了撤出市场。当时,这些对冲基金获益最少也在10亿至20亿美元。但眼光独到的皮肯斯并没有完全撤出这个市场,而是在油价跌到每桶42美元时投下更多的资金做多油价。受其影响,各类基金在9月中旬再度涌入,在10月中旬使油价创出历史最高记录。

  对冲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原油期价上涨中获利颇丰,导致一些最有影响的投资银行也纷纷增加在原油期货上的筹码。5月份,摩根士丹利和德意志银行出资9.32亿美元,购买了加拿大皇家石油公司2007-2010年期间开采的一半石油,大约3600万桶。8月20日,摩根士丹利又花7.75亿美元获得了一家石油公司未来4年2400万桶原油的购买权。高盛集团也从一家石油公司手中购买了1000万桶原油。

  新一轮对原油期货的投资推高了油价。从9月初开始,基金的净多单在不断地增加,截至9月14日的这一周基金的净多单仅有13198手,经过短短的2周时间,至10月5日净多单已经骤增至37179手此轮行情的最高值,期间油价被从42美元迅速地拔高至50美元以上,而基金占总持仓的比例也在不断扩大,从28%增加到31%。随后,在10月6日以后的两周里,基金的净多单有所下降,但是基金占总持仓的比例几乎没有多大变化,仍保持在31%,表明基金在逐步地获利回吐,所以原油价格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还在持续地上涨,直至10月26日油价创出55美元的最高记录。

  在油价创出新高之后,基金突然加大了退场的力度。其净多单一下子从20963手急剧减少了15000手,比之前的一周减少将近25%,基金持仓占总持仓的比例也下降了3%。于是油价也立即从高点跌落。

  据估计,目前有200多只对冲基金活跃于能源交易市场。委内瑞拉石油公司总裁罗德里格斯指出,世界原油日供应量为8400万桶,但是期货市场上的交易量却达到1.2亿到1.6亿桶,“正是这种纸上交易造成了油价的暴涨”。

  美国石油工业研究基金会会长拉里.戈尔茨坦说,商品指数基金和对冲基金“是进入市场的新生力量,对油价的上涨势头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价格的起伏波动对投机者来说很有吸引力,因此好消息的影响缩小了,而坏消息则导致价格上涨。

  华盛顿PFC能源咨询公司的市场分析师塞思.克兰曼说:“随着油价从一桶40美元多点猛涨到50美元左右,纸合同市场已经脱离了基本规律。没有出现短缺,汽油价格略有下降,而原油价格却涨个不停。”

  贝尔—斯特恩公司的资深石油分析师弗雷德.勒弗在一份报告中写道:“我们认为投机充斥着石油市场。恐慌影响了石油价格,这种担心最初是由去年伊拉克石油生产中断引起的,如今一个小油田宣布因维修暂时停产这样的常规做法也会引起恐慌。”

  从近期基金的持仓结构来看,原油这波上涨行情已经结束。基金尤其是大型对冲基金在11月初大规模退场之后,短期内不会很快再度入市。从对冲基金的特点来看,他们正在等待时机,等待适合发动行情的时机,寻找炒作题材。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油价新闻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犬夜叉
封印的半妖犬夜叉
3DMM
温柔妹妹之3D篇章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