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报不及预期 海外油企放弃中国天然气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01日 17:28 中国企业家 | |||||||||
壳牌等海外石油巨头接连放弃了中国天然气领域“一东一西”两大项目的合资,让中国政府的开放姿态显得有些尴尬 文/本刊记者 郭大鹏 8月2日和9月29日,壳牌等国外石油巨头,先后从两个曾经令他们趋之若鹜、涉及成百
夹在这两件事之间,9月20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在中国石油石化企业高峰论坛上依然兴致勃勃地抛出绣球:“中国政府鼓励外商参与从天然气勘探开发、基础设施、天然气发电站、大中城市燃气等项目的建设与经营。对外开放的领域几乎涵盖了整个天然气产业链。” 无视中国政府的“友好”表示,接连从中国天然气领域对外开放的“一东一西”两大项目中退出,以往削尖脑袋想进入中国天然气市场的外资石油巨头到底怎么了? 外资公司向所有媒体抛出的解释都是4个字:“商业原因”。所谓“商业原因”,说白了,就是投资风险太大,或者回报率太低——投资这样的项目,无法向他们的投资者交待。 但令人不解的是,在视天然气领域为新的利润增长点的中石油眼里,西气东输始终都是一个前景美好的项目。而目前合力开发东海天然气项目的中石化、中海油,也一再表示对该项目的前景充满信心。 东海项目 不再是香饽饽 这次外资退出的东海天然气项目位于上海东南方向约500公里的东海大陆架上,包括春晓、宝云亭、27/05、12/21、20/14五个合同区。去年8月,中海油、中石化、隶属壳牌的美国派克顿东方有限责任公司、美国优尼科东海有限公司共同签定五个合同区的勘探开发合同。其中春晓气田投资将达到90亿元人民币,并将率先于2005年上半年投产。 中海油办公厅信息和企业形象经理刘俊山向《中国企业家》介绍,由于春晓和宝云亭两个合同区的实际储量比预计的要少,外资不能得到15%投资回报率的保证,所以选择退出。 由于已经进行了一年的勘探开发,此时选择退出,壳牌和优尼科的前期投入等于白白“抛进了东海”。两家公司前期的投资具体数额我们不得而知,但在宣布退出后,优尼科表示,预计在第三季度将计入大约1,000万美元(810万欧元)的税后支出,以解决在该项目的遗留债务。 投资回报率下降令外资抽身而走,但对中方来说却好像不是什么大事。中海油总裁周守为在壳牌撤出后就表示:“我们对东海天然气项目充满信心,项目合作伙伴的改变对正在进行的东海天然气项目不会产生影响。”他还认为,目前东海西湖项目的总体开发方案的优化已取得较大进展,天然气市场拓展顺利。 中石化副总经理牟书令也表示,对两家外方合作伙伴的退出表示遗憾,但中石化对东海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仍充满信心。 项目还是那个项目,为什么中外双方的态度有这么大的反差?刘俊山的一句话或许可以解释其中的“玄机”:“这是国家的工程,回报率下降也要干啊。我们要做的就是进一步优化方案,尽量提高回报率。” 西气东输遭遇市场难题 这种态度上的反差也出现在总投资额预计超过1400亿元、曾经一度被称为“中国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西气东输工程上。在这个项目中,外资倒是没什么“实际投资”的损失,但是长达4年的磋商和谈判显然耗费的不仅仅是精力。 回想2000年时,西气东输工程对外招商的消息一经公布,就有90多家外资企业蜂拥而至。2002年初,中石油曾对外宣布:“在入围的外商投资集团中,中国石油首先选择与壳牌投资集团进行谈判。”用“入围”二字,可见外资介入西气东输工程的不易。 到2002年7月4日,经过两年的反复磋商,中石油和中石化与英荷皇家壳牌集团、埃克森美孚公司、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签订了《西气东输工程合营框架协议》。但这个“框架协议”最终没有变成法律意义上的“商业合同”——今年8月初,中石油终止了与壳牌、埃克森美孚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长达两年的谈判。而另一家外资石油巨头BP公司早在2001年协议签署前的谈判阶段就已退出,理由同样是项目回报可能达不到预期。 与东海天然气项目略有不同,西气东输之所以让外资打了“退堂鼓”,关键是因为下游市场开发前景不明朗——因为4000公里的运输距离抬高了成本,使得“西气”到上海的价格远高于东海天然气(已经建成向上海供气的部分)和从海外进口的LNG(液化天然气)。 早在西气东输工程开工前,中石油就与首批37家用户签订了西气东输用气意向书,当时计划到2002年上半年与用户签署“照付不议”(在一定期限内,用户即使不使用天然气,也要向供气方支付费用)合同,但时至今日,加上最新落实的扬子-巴斯夫石化,才达到30家。 天然气电厂是“西气”的大宗用户(约占西气120亿立方米输气能力的40%),但这块市场显然尚未得到政策保障。上海一家筹建中的天然气电厂的总工程师告诉《中国企业家》:按照目前的价格,天然气发电,一般每度成本比煤电高0.2元。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政策的保障,比如对煤电征收治理污染的税,天然气发电注定是赔钱的买卖。这家筹建中的电厂还没有签署“照付不议”合同,但他认为这不过是“早晚的事”——因为电厂的诞生就是为配合西气东输工程的,“以后就要看市政府的安排了。” 对于来自市场开发方面的真正挑战,中石油绝少对公众和投资者提及。中石油频频向外界公布的,是在两年合资谈判的过程中,由他们独立建设的西气东输工程一路“高歌猛进”:东段已于2003年10月1日由陕西靖边试供气,2004年1月1日实现了向上海商业供气。今年10月1日,西气东输举行全线试通气,并将于明年1月1日实现全线商业供气。 广东LNG为什么进展顺利? 中国天然气领域的两大合资项目陷入僵局,不过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个进展相对顺利的合资项目,那就是中海油与BP以及其他一些企业合资的广东LNG项目。广东大鹏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是负责运营广东LNG项目一期工程源头项目——站线项目的合资公司。公司股权结构为中海油33%、BP公司30%、广东省方面31%、香港6%。 中外资在广东LNG项目中上的合作比较顺利,主要原因可能在于这个项目自始至终“政府色彩”要弱一些。刘俊山的解释是,在合作过程中,“各方完全按照国际商业规则办事,大家对项目的投资回报率的追求都是不低于15%。”据最新的报道称,这部分由澳大利亚气田提供的天然气在运到广东后,价格依然是“全亚洲最低”的,其市场前景自然是一片光明。 不过即便是追求同样的投资回报率,中外方在广东LNG项目中仍然存在“分歧”。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杨青告诉记者,广东LNG项目和下游用户天然气电厂签订“照付不议”合同后,对中方来说,就认为是有了投资回报率的保证。但对外方来说,工作还远远没有结束,他们还要看到天然气电厂找到稳定可靠的用电方后,才能认为投资回报率是有了保证。照外方的意思,如果电厂的电卖不出去,即使有照付不议合同,仍然不能视为规避了风险。 两大天然气项目合资的“失败”,也让曾参与“西气东输”工程项目可行性报告撰写工作的杨青感到无奈。他认为,中国企业要走到国际市场去,就需要了解并接受国际商业规则——毕竟国际能源市场是一个由外资巨头组成的俱乐部。“如果我们对国际游戏规则连认识都没有,那将是很可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