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银行竞争力垫底的潜台词(3)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09日 18:25 《商务周刊》杂志 | |||||||||
国有银行竞争力前景
按照中国加入WTO的有关协议,今年底北京的外资银行将陆续开始经营人民币业务。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市场占据70%以上份额的四大国有行竟然在排行榜中最没有竞争力,国有银行在即将到来的竞争中就只能沦落为失败者了吗? 陆磊向《商务周刊》指出了这样一个事实:这个排行的结论虽然是客观的,但客观的背后是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并不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把不在同一平台上的金融机构进行排序,结果必然如此”。 陆磊所说的不在一个平台,指的是四大国有银行竞争力弱,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们没有形成现代银行的商业化运作机制,因此用国外那套银行评价体系来衡量国内银行业竞争力高低必然有失偏颇,尤其是对股份制改造刚刚开始的国有银行。 易宪容也持相同观点。“像‘创新能力’这样的指标对国有银行没什么意义。”在他看来,由于政府对银行存贷款利率的严格管制,四大国有银行从根本上就缺乏对银行产品的定价能力,银行业务不是根据产品风险与收益来确定,而是根据上层的指示开展,这样既弱化了银行工作人员所要承担之责任,也弱化了他们开拓金融产品的积极性。 相比之下,外资银行由于现在网点少,主要在做批发业务,没有开展零售业务,而且又没有包袱,因此效益自然就好。易宪容认为,假如外资银行一直只做现有业务的话,对中资银行就没有威胁,而只有外资银行大举进入中国,并且要以市场占有率为基本,而不再以单纯利润为基本,才会和中资银行发生大规模的冲突和碰撞。 陆磊则预测:“竞争的结果不是中资银行被打垮,而是外资银行的盈利水平会下降。”他的理由是,外资银行要大设网点,大挖人才,而这些都要付出比具有“先发优势”的中资银行要高的成本。 “对四大国有银行的竞争力问题,不必过分夸大其不足性,但也不能够不对国有银行严重的缺陷进行深刻反思,特别是要检讨四大国有银行的现代企业制度、商业化运作机制为何不能够确立?”易宪容认为,这才是真正提高四大国有银行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