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担保业洗牌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09日 16:28 《全球财经观察》 | |||||||||
10月28日的“中国担保论坛”上,中国担保业的不良现状又一次浮出水面。面对日益泛滥的违规担保以及可能引发的系统风险,一场清扫担保业的行动正在全国范围悄然展开 文|杨鹏 短短两年间,国内担保机构就从2002年底的800余家发展到目前的4000家左右。据悉,
本指望发展担保业能为银行信贷加上一把锁,却反而加剧了银行不良资产的生成。面对日益泛滥的违规担保以及可能引发的系统风险,一场清扫担保业的行动正在全国范围悄然展开。 银监会的逐客令 8月中旬,中国银监会上海监管局的一份文件《关于进一步规范中资商业银行与担保公司授信业务合作的通知》,发送到上海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等金融单位并传至部分担保机构。 《通知》指出上海市商业担保公司在资本金不实、担保能力不足、抗风险能力偏弱,乃至帮助企业“造假骗贷”和“不当融资”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要求各商业银行在与担保公司开展业务时,“严格审查担保公司的资质”,从源头上防范和规避可能出现的信贷风险。 据悉,此前银监会曾在全国金融系统召开相关会议,其他省市商业银行也接到过类似文件。 “银行对担保公司的资质审核,导致众多担保公司争抢银行有限合作名额的严峻局面,”上海银基担保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韦明指出,“担保公司的生存空间正受到严重挑战。”一家银行最多只能与三五家担保公司合作,而上海的担保公司目前已达200家,银行骤然收缩信贷合作的口子,必然导致相当一批担保公司丧失业务来源,从而引发担保业的大洗牌。 依附银行信贷的担保公司,生存空间很有限。作为专门为借款人融资提供担保的机构,担保公司的主营业务与银行的某些信贷业务基本雷同,因而一开始就处境尴尬。担保公司只能在银行不愿意做的高风险领域开展业务——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 尽管这正是国家推动担保业的初衷,但是担保公司业务局限于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的中小企业,收益比银行低2~3个百分点,管理水平更难与银行相提并论,担保公司如果纯粹经营这项主业,“100个公司100个倒闭”。上海某银行一位审批部老总断定。 为了赢利,即便是财政拨款的政策性担保公司,也纷纷涉足实业投资、购并贸易、资产管理、财务顾问、投资理财等业务。一些由企业或自然人出资的商业担保公司更是乘机干起了关联担保和造假骗贷的勾当。一通“胡闹”之后,资金实力和代偿能力普遍不足的担保公司终于引起银监会的高度警觉,为了消除潜在的巨大风险,银行开始筛选合作伙伴,驱逐害群之马。 眼下,各大银行由风险部老总亲自挂帅,正对沪上担保公司的资质展开评审。一旦发现违规经营或不能履行担保义务的担保公司,就将其列入银行同业公会的“黑名单”,永世不得超生。 政策与市场的悖论 “中国担保业生存危机的核心问题,是基本上没有搞清楚政府推动的政策性担保和市场客观需求的商业性担保的区别。”在10月28日的中国担保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 中国担保机构的批量发展始于1998年。作为政府推动的财政性金融机构,担保公司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增加中小企业的信用,弥补其资信不足的弱点,从而大量发展中小企业,创造工作岗位,进而为国企改革解决职工下岗分流的难题。 “国外所有的担保都是官方的,政府通过担保推动市场不能推动的东西。”早年留学哈佛的陈韦明介绍说。中小企业的信贷担保只靠保费收入是难以为继的,一定要有补贴。但是担保公司如果按照财政补贴的政府机构运作,容易形成浪费和低效率,必须是市场和政策的结合。 但是在1998年的讨论中意见很不一致。有的强调政策性,有的强调商业化运作,要求担保公司在政府补贴之后,完全按照商业性金融机构一样运转。最终形成两种倾向,一是政府指定的担保机构,由财政“打强心针”,重点支持风险较大的选定企业;二是完全商业化经营,政府完全不出资,或者出资一次,由于资金规模太小,这些担保公司很难行使担保职能。 彭志坚是南昌一个私民营企业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同时还担任南昌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主任,该中心有一个投资公司和两个担保公司。“如果不考虑赢利可能还慎重一点,为了维持开支,即使有风险也不得不做。”彭志坚说。 彭志坚已经遭遇到一个330万元的代偿案子,业主经营不善跑掉了,只留下一些不动产。彭志坚动用历年风险补偿金,付给建设银行330万元。当初是按不动产的70%做的担保,等到还清银行欠款、员工工资、客户货款后,还有没有330万元,彭志坚一点底都没有。“我们搞了三年多,积累了不到200万元的风险补偿,很可能这一锤子就进去了。”彭志坚说。 由于政府没有采取很有力的措施,信用担保机构靠做中小企业的担保很难维持,中小企业这一块一直做不起来,但是市场对商业性担保的需求却迅速增长,尤其是随着宏观调控的逐步深入,许多中小企业的融资发生很大困难,一部分信贷担保机构演变为变相的融资机构,充当中小企业的融资中介,甚至以担保业务为幌子违规进行资金运作,帮助企业融资。 “国有银行想贷而政策不允许贷的关系户,和担保公司组合一下就贷了,这就是为什么全国现在会有4000家担保公司的原因。”一位担保公司老总指出。这些担保公司没有帮助控制风险,也没有准备控制风险,“之所以贷了是因为当初就是形式,或者是有猫腻”。 一些房地产企业或者上市公司,自己开设担保公司并隐藏关联关系,给自己的项目或上市公司担保,联手从银行套取资金,已经成为这些企业躲避宏观调控的新动向。“儿子给老子担保”,风险控制根本无从谈起,甚至发生多起恶意骗贷并随即蒸发的圈钱丑闻。参与类似金融舞弊的担保机构,是担保业最大的“蛀虫”,也是此次银监会重点驱逐的对象。 投行新动力 刘新来的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有限公司中投保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担保机构,银行资质审核对中投保的影响不会很大,但是这样的担保公司毕竟不多。“整个上海,真正好好在做的担保公司数量很有限,”陈韦明断定,“未来三五年后,目前上海的200多家担保公司,能够存活的可能也就少数几家。” “深圳100多家担保公司中,能够正常开展业务的也就三家,其他都不成规模。”深圳市高新技术投资担保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唐应元介绍道。依托政府背景的深圳高新技术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是深圳最大的担保机构,年担保额达十几个亿。“担保机构仅仅靠保费无法生存,我们主要是靠创业投资。”唐应元同时指出。 银行资质审核的传统评判标准,是看担保公司的资本金是不是雄厚,主业是否突出,有没有投行、理财等其他混营业务。银行在选择担保公司时,要求担保公司只能做担保,“这其实是一个误区”,一位负责资质审核的银行界人士指出。他认为,资本金这些指标不能反映担保公司的优劣,主业之外的投行业务反而是担保公司存活的关键。 因为仅仅为担保而担保,担保公司无法与老牌的银行竞争,迟早会死掉。但是拥有一定投行实力的担保公司,却能够借助投行资源填补担保方面的不足。投行业务还能使担保公司与分业经营的商业银行实现分隔。由于最多只能实现5%的收益,银行通常不愿意进入高风险的领域;但是借助股权方面的质押担保,担保公司却能够实现几倍乃至几十倍的高收益。此外,担保公司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也能获得一笔不菲的收入。 事实上,目前从事投行业务的担保公司已不在少数。这一块业务不仅拓展了担保公司的生存空间,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业务也是有益的补充和支撑,也在一定层面上弥补了银行的某些薄弱环节。 尽管单纯依靠担保公司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初衷难以实现,但是担保业仍然是中小企业融资及其他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此番银行资质审核对规范担保行业应有深远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