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正文
 

跨国药企张网中国数十亿基础药研投入危急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07日 14:09 中国经营报

  作者:刘福兴编辑:韩文欣

  用少量的增量资金激活庞大的存量资金是经济学界对“99+1度”理论的诠释,而今,跨国制药巨头们开始瞄准中国政府在药物基础科研领域已经做出的巨额投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践这一理论。10月30日和11月1日,仅仅相隔一天时间,两家在全球制药行业呼风唤雨的企业,同是来自于瑞士的罗氏公司和诺华公司相继在上海启动在中国的药品研发工
程。后者以150万美元的投入进一步夯实了与中科院上海药研所在中药研发项目方面的合作,而前者则以1100万美元——迄今为止跨国制药企业在中国最大的研发投入,开始全面编织与中国科研单位的合作网络。

  “中国政府历年累计数十亿元的药物基础研发投入所取得的成果,正在成为跨国制药企业的猎物。”中科院药研所一位专家悲叹道。

  罗氏中国研发中心的使命

  10月30日下午,罗氏公司一号人物,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胡沫博士亲率公司几乎所有高层出席了罗氏公司中国研发中心在上海张江举行的启动仪式。“我们期待上海的这个研发中心在从事创新药物研发方面能够颠覆其他四个研发中心的传统做法,以一种全新的模式来运作。”在罗氏中国研发中心启动仪式结束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负责罗氏全球研发业务的总裁诺斯教授为这个刚刚正式启动的研发中心进行了定位。

  他认为在欧美发达国家,传统制药企业的研发工作开展得已经非常普及,其势力已经渗透到相关的各个层面,而中国对于跨国制药公司来说还是个研发的处女地,在中国从事药物的研发合作有众多的大专院校、医院和从事药物研究的机构可供选择。

  诺斯教授的言外之意是这些可供选择的合作伙伴不仅可以给罗氏中国研发中心以足够的支持,而且其资源可以为罗氏其他四个研发中心共享,而且以罗氏目前的投入和运营规格来看,几乎可以不费吹灰之力选择合作对象。而罗氏中国研发中心科研总监、首席科学官陈力则直言这个所谓“全新模式”就是与中国科研力量的合作,而合作的疾病领域主要集中在癌症、抗病毒和免疫系统等方面。“罗氏中国研发中心将成为一个整合中国药物研发资源的平台。”陈力说。陈力坦言目前尚未与具体的机构签约合作,但将首先在“国家已经投入资金进行基础研发的项目中,筛选一些有价值的项目进行合作”。

  作为罗氏公司在全球第五个研发中心,同时也是罗氏在发展中国家设立的第一家研发中心,罗氏中国研发中心于今年1月开始正式筹备,先期投资1100万美元已经到位,其中500万美元用于硬件投入,600万美元作为先期运营费用。据该中心总经理安德利介绍,目前在该中心工作的40位科学家已经陆续到位,全部是清一色的中国科学家。而对于每年的科研投入的具体数字,罗氏公司拒绝透露。该公司一位高层私下告诉记者,“很快将会有一两个数亿美元的项目在中国研发中心投入运作”。

  诺华瞄准中药

  与罗氏的全面撒网不同,同是来自瑞士的诺华公司则将目光盯在了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药身上,而且没有像罗氏那样大张旗鼓地设立研发中心,而是单刀直入,选择了中国从事药物研发的顶级科研机构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进行合作。11月1日,诺华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魏思乐与上海药研所所长陈凯先签署协议,在已经  投入200万美元的基础上,再投资150万美元与该所进行二期合作。

  据介绍,从2001年到2004年,诺华和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开展了为期3年的合作,上海药物所选择对免疫系统疾病、癌症、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具有治疗功效的中国药用植物,分离出1800多种天然化合物。经过诺华先进的系统筛选,从中发现了数种化合物具有相关生物活性,可用于进一步新药研发。根据新的协议,中科院上海药研所将从中国药用植物中分离出1500种新化合物,在诺华进行进一步筛选。诺华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魏思乐认为“这种合作具有战略意义,有助于诺华与中国科学家实现知识交流、优势互补,从传统中药中分离出结构多样性的纯天然化合物。”

  上海药研所副所长沈竞康指出,过去跨国公司的研发模式是先无目的地进行合成,然后进行筛选,花费资金大、耗时长、风险大。而与中国研究机构合作则首先从发现和提取有效成分开始,因此跨国企业的这种投入显然非常划算。据悉,包括葛兰素史克、默克在内的多家跨国制药企业与中国科研机构的合作都已进入实操阶段。

  事实上,诺华与中国科研机构的项目合作早在1991年就已经开始,而合作领域和方式也没有限于分离和筛选中药化合物。诺华中国区总裁李振福介绍说,诺华在华合作已经取得成果,该公司与中国军事医科学院等单位合作研制的抗疟疾新药“蒿甲醚”,截至2002年已经获得包括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欧盟等49个国家和地区的复方药物发明专利权。

  尽管这种合作新药研发的知识产权为中外双方共享,但事实上谁都清楚这种合作过程中中国医药产业的得失。有关专家忧虑地指出,国家为发展医药产业,在一些基础性药物研发方面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由于国内相对弱小的制药工业难以进行跟进具体项目研发,使得科研成果基本沉淀在研究单位,而这些国内制药工业没有享受到的成果如今已经“送”到了跨国制药企业面前。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Twins
友谊第一乱世佳人
维他小子
多吃水果海底世界
有声有色
夏日狂哗依依不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