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全球财经观察》2004 > 正文
 

电力市场的生存法则(3)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29日 17:07 《全球财经观察》杂志

  

  方法已经改变

  没有了电价的支撑,当初以资本强行开道而进入的民企,投资的大批小水电项目难以避免亏损的结局。如果能筹到更充足的资金,使电站自带水库,或者多建电站,形成一定规模,民企或许还有与大电网讨价还价的筹码。领会这一点后,任平及时地调整了其发展策略——只对有库容(即建有水库)的水电站感兴趣,凡径流式水电站(即无调节水库的电站)一律不作考虑。任平说,“否则,最好的出路,就是等着被大电网超低价收购。”许多民营电站,并不甘心如此。在亏损的压力下,电站改弦更张,投奔到国有电力公司,“这样的话,一些‘干扰因素’就会没有了”,然而,利润也随之双手奉送了。

  事实上,现阶段,对专注于水电的民企来说,投资建厂,并不是最好的选择。“最初,惠明开发的电站指标都很好,一般6年就可收回投资,但随着这几年水电资源被‘哄抢’,现在能找到8年可收回投资的水电站就不错了。”进入2004年,任平更是将惠明集团投资水电的重心从建电站转移到收购电站。

  任认为,一个成功的水电项目,需要历经一个漫长的流程:从地方政府拿到开发权,到有关部门立项,找设计院勘察设计,再由有关部门找专家对勘察结果进行论证,经批准后,由设计院进行可行性研究、设计方案,再向有关部门申请施工令(10万千瓦以上需要建设部批准),申请项目的同时,和相关电网商谈上网认购价格。如此折腾,加上中小水电站3年~4年的建设周期,即使今年顺利开工,电站至少要到2007年才能建成发电,而那时国内电力市场很有可能已出现饱和现象,那样,“指标一般的水电站,不要说赚钱,就连回收成本也会变得很困难。”任平说。

  在这种情况下,收购或许是规避风险的明智选择。在现成的电力项目中,精明而富有经验的投资者各有自己的选择标准,据华润电力公司首席执行官王帅廷透露,收购的电力项目回报率需达12%以上,并位于华东、华中等富庶地区。

  这一点也不苛刻,甚至听起来有些过于简单。相较而言,韩电则更为苛刻谨慎。尽管下了与中方合作的决心,这家拥有韩国95%电力资产、总装机容量达5600万千瓦的企业,还是表现得相当“小气”——在中国投资建设的两家电厂加起来只有10万千瓦;不过5.9亿元的总投资中,韩电实际只投入1.5亿元现金,更大一部分则来自银行贷款。这样的投入,对于韩电来说,即使不赢利,也不会带来风险。

  即便如此,韩电最终相中武陟第一热电厂项目的原因在于,这个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已经获得了国家的批准,不用他们再费力气争取,只需要进行外资方的变更即可,这个变更手续比较简单。除此之外,这个项目是煤矸石发电,只需要支付些运费就可以得到焦作本地的煤矸石,实际成本很低。

  然而,收购电站,也并非意味着可以一劳永逸。大多数的待售电站,就其资质而言,国有电站要略胜一筹——受政策限制,国有电站曾经可以不慌不忙地尽情占领优势的地理位置。然而,这些国有电站收购后等都面临改制问题——大多数的国有电站收购,都要求收购方不得随便裁员。“为此,企业每年要多花几百到上千万元给他们付酬。”任平既见过这样的例子,也亲自收购过几家国企,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头痛。

  任平举例说,曾经有一家国有电站,只需40人就可以运作,但公司却有400人。尽管当地生活水平较低,人均年薪才一万元,但一年下来也得多花360万元——这本来应该是电站的利润,却被冗员消耗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任平在收购这些国有电站后,不得不在当地又投资开发了新的发电公司,把改制后多余的员工分流。“最多的一次,我在同一个地区购买两家国有电站,而再建了三家差不多规模的。”任平无奈地说。

  对任平来说,现在更具吸引力的做法是,收购干净的资产——没有改制之忧,引进充足的资本,比如与外资合作,“他们资金雄厚,还能带来很多先进的管理技术。”

  而对于早先进入中国市场的近40家独立外资发电商,无论选择何种项目,但凡坚持下来的,其盈利状况都不错。哈利投资的东莞厚街发电厂正在申请扩建之中,目前“已经取得了从化市政府、广州市政府的同意,正在等待省政府审批。”哈利是广东美国商会会长,他旗下的第一华盛顿亚洲(控股)有限公司就是第一批进入中国电力市场的美国投资者,哈利在东莞厚街投资的电厂也是中国第一家由西方投资者拥有的电厂。

  “越早进入中国电力市场越好。” 李晓林说。李晓林是美国能源咨询机构松林集团的总经理,多年来一直频繁行走在中国能源部门与跨国公司之间。

  第一批到中国投资的大多属于独立发电商,中国政府给出的投资条件相当诱人,其中包括远高于国内水平的股本金回报率、政府担保、项目风险分摊等额外条件。接踵而来的投资者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先是吃了69号文件的一记闭门羹,后是连续三年不审批新项目的僵局。即使2003年遇上电荒,他们从中国政府手中讨价还价所得的优惠也已大打折扣。

  “相对来说,现在的中国政府更欢迎外国资本,而不是外国企业。”姚裕德说,已有十几年招商引资经验的中国政府,已经对外国电力企业失去想象空间。

  《全球财经观察》杂志特别报道:

  勇敢下注中国电力行业

  中国电力投资机会凸现

  美国模式:可借鉴的与可吸取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电力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Twins
友谊第一乱世佳人
维他小子
多吃水果海底世界
有声有色
夏日狂哗依依不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