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1月02日11:34 商学院

  钱能买来专业精神么?从“红黄蓝”事件说开去……

  文|汪冰

  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经进入尾声,专业精神应该成为基本的职业准入标准。没有操守的教育,只能叫坑害,没有门槛的市场经济,只能叫赶集。

  上个月在某网络媒体举办的投资人大会上,作为红黄蓝曾经的投资人和董事、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首次回应了红黄蓝事件,他说,“可以怪我,为了中国的孩子可以怪我。”可是,怪谁并不能根本地解决问题,幼教行业工资低自然只能招到没有职业道德素质低的人,这种逻辑不仅在坑害孩子,也在伤害整个社会。“你给的这么少,凭什么要求那么多?”“我挣得这么少,凭什么对你负责?”这样的逻辑如果用在医生身上就是“挂号费这么便宜,治不好是应该的。”我坚决同意优质优价,但是这不等于平价甚至低价就可以丧失职业底线和专业精神。

  职业不仅仅是换取财富的工具

  最近一位在外地买房的朋友本来想春节前乔迁新居,他在网上选择了一价全包的装修服务,号称是“平民价格,贵族享受”,本来想省点心,可是他验收的时候惊讶地发现,好多插座都没电不说,连马桶冲水的时候热水器都会点火……打电话与客服沟通数次,倒是没说不给解决,不过具体时间无法确定,人家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我们的师傅都很忙,您就交了那么点儿钱,还想怎样?”这种对市场经济的理解背离了专业精神的核心内容,充其量只能叫讨价还价的“菜市场思维”。专业精神有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一是对工作本身的认真敬业,其二是对服务对象的尊重关怀,我认为两者放在一起基本等同于我们常说的所谓某个行业的“基本素质”。根本问题是,这些真的是可以用钱买来的么?

  畅销书《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一书中提出过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世界上最勤劳的人在为非营利性机构或慈善机构工作——他们有些在你想象不到的艰苦条件下工作,如灾后重建地区、饥荒国家、遭受洪涝灾害的国家……如果钱不是他们行动的动力,那么他们的动力究竟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本身就打破了给钱少就一定缺乏专业精神或职业素养的逻辑。毋庸置疑,职业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但是不应仅仅成为换取财富的工具。就像有人说过的,“人类的尊严不允许自己成为一种手段,或是一种劳动工具,不允许自己被降格成为一种生产方式。”所以如果一个人只是为了钱工作,他永远不会觉得自己的报酬足够多,因为他始终认为自己值的更多,因为每个人的生命无价,时间亦无价。从这点上来说,丧失专业精神的人既不会觉得自己受到足够的尊重,也没有真正地尊重自己。

  按照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的观点,我们对待他人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我与它”的关系,我们将其他人看成非人的它者,或者说是实现目的的工具和手段;而在另外一种“我与你”的关系中,我们放下自己的期待和目的,关注对方的兴趣与利益,这样的关系出于尊重、友谊和爱,于是我们的相遇也变成了存在本身的相遇。当一个幼儿园阿姨觉得不睡午觉的孩子面目可憎,于是拿起手中缝衣针的时候,就是“我和它”的关系,孩子不再是自己的同类,而是一堆麻烦,妨碍自己的休息。反之,当一个幼教老师发现孩子不睡午觉的时候,至少好奇一下为什么,是不适应幼儿园的环境还是在家里没有养成午睡的习惯,那就变成了“我和你”的关系。“我和你”是一种互相润泽的关系,因为这里面有爱与关怀,而不把别人当人的人不会感受到人际关系的幸福,这本身也许就是一种惩罚。

  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

  说白了,任何职业其实是人类彼此服务的方式。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认为,职业劳动是同胞之爱的外在表现,是上帝允许的唯一生存方式,由此也产生了所谓“天职”(calling,也可称之为神的召唤)一说。这种职业思想是让人们的世俗活动有了神圣的意义,也是西方工作伦理的奠基石。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也认为,基督教的新教伦理排斥“为财富而追求财富”的行为,只有通过职业劳动获得财富才能得到上帝的祝福。所以按照这一逻辑,比起“我是不是赚了更多的钱?”更重要的问题是“我是否尽力而为?我是否履行了承诺?”按照这一伦理原则,致富不仅是职业成功的证据,更是个人德行的实证。这一新教伦理完美地解决了追求财富与追求灵性的冲突,也让工作成为一种“入世修行”的方式。

  现如今信仰与道德说教已经日渐式微,而且我也不认同工作仅应被看做对他人的付出,否则从人性的角度将难以长久坚持。那些颇具专业精神的人,之所以能够在业务上不断精进,在为人服务中笑脸相迎,是因为他们能从工作中体会到乐趣。全世界只有约20%的人每天在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这部分人不仅更成功还可能更快乐。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识别个人优势与更高的幸福感水平和较低的抑郁情绪相关。用计算机的线路板做个比喻的话,每个人天生的处理器和布线不同,但是我们都可以有效地运行处理很多日常任务,如果有一些任务特别切合头脑中处理器的模式,CPU就会以最高的效率全速运行,就像乐谱与最合适表现它的乐器和演奏者相遇。这一过程中,你会体验到极大的成就感,忘记自己,忘记时间,忘记疲劳,你唯一的希望就是音乐不要停止。同时,发挥优势带来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感,人类对这种满足感的需要与食欲或物欲不同,似乎没有极限,工作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深刻的需要,这也是天职的一种现世解读。

  要知道“为什么工作”

  当然,并非工作中所有的内容都能与我们的优势匹配,但是如果你知道了自己“为什么工作”,你就能从最琐碎的工作中找到价值。亚历克斯·帕塔科斯在《打破思想的囚笼》一书中写道,“我们的职业生涯以一种独特的、有意义的、唯有我们自己才能理解的方式为我们服务……如果我们的工作是令人满意的,那是因为我们知道了为什么工作。正是‘知道为什么’才代表着意义……知道做某事的原因是生活中真正获得自由和意义的开始。生活中有两件事情最能驱动我们——爱与良心。”可能有人会说钱也能驱动我们,也许在资本为王的时代中有钱能使鬼推磨似乎也不再是神话,但是钱永远无法给你“爱与良心”带来的幸福、满足和安宁,否则我们就不再需要爱情、友谊和家庭了。当一位递送生日蛋糕的小哥认为自己是人类情感的信使时,他不仅会更加认真对待车上的蛋糕,也会更加尊重自己。

  在呼吁专业精神的同时,我也衷心地希望优质能得到优价的肯定,在劣币与良币的战斗中,每个消费者都在默默投票。给那些爱我们的人更多的爱,这个世界才会更好吧!

  作者汪冰,精神卫生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积极心理学推广者,多年来致力于个人成长与幸福感提升的探索与实践。译有《幸福的方法》,著有《世界再亏欠你,也要敢于拥抱幸福》、《辣问爱情》。他也是中央电视台《夜线》、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今夜私语时》、《青春晚自习》的特约嘉宾,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都市之声《Soho新势力》主持人。

责任编辑:孙剑嵩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