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6日 18:52 财经国家周刊 

  “二孩”不止是调整人口政策

  想让“二孩”真正成为中国家庭的“选择项”,需要的不仅仅是对人口政策的调整,而更需要整个社会实现质的转型。

  文/严杰夫

  十八届五中全会宣布,“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消息甫一发布,便如预料之中一样,引起了公众的广泛热议。

  一方面,这一政策事实上宣告了实施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正式结束;另一方面,更在于这一“生育选项”早已被大部分“80后”家庭思考了无数遍。因此,对于 “80后”来说,这一所谓的“超预期政策”,其实早已不是新鲜事。

  所以,在政策正式落地后,大部分人才会异口同声地表示,“全面二孩”看似是阳光普照,但真正要让每个中国家庭实施,所遇到的现实仍然“骨感”。

  为什么“骨感”?许多媒体的分析其实已经道出个中原因,经济负担是最核心也是最现实的因素。网络上有好事者精确计算了国内主要城市抚养孩子的成本,即使如重庆这样的西部城市,抚养一个孩子到成年也需要投入60-70万。可见,对于国内大部分普通家庭来说,“二胎”无疑是一件“奢侈品”。

  不过,当我们深入分析这种沉重的生育负担之后,会发现,其中潜藏的是今天的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仔细分析抚养成本的明细,我们可以看到,生育成本的“大头”其实就是教育成本。在中国的大多数城市,教育资源的精英化已是显而易见的趋势,这导致教育成本仍在水涨船高:学区房、私立或贵族学校的学费、课外补习班、海外游学??这些五花八门的教育支出,就像黑洞般吮吸着每个家庭的账户。

  更大的问题在于,大部分中国家庭即使并不崇尚“虎妈式”教育,但总归抱持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最终造成中国家长在教育方式和观念上产生“羊群效应”。因此,中国家庭大多是自愿投身于上述“黑洞”,却没有人愿意理智地分析,这些投入对于孩子的教育究竟起到什么效果。

  其次,“二孩”政策的难以实施,还囿于今天的中国企业对于女性职工普遍存在的一种潜在的“歧视”。

  事实上,存在于中国职场的这种女性“歧视”,不同于封建社会,并未真的将女性看作是“二等公民”,而完全是出于功利目的,将女性自觉不自觉地分为“未婚未育”、“已婚未育”和“已婚已育”等不同类别,其中“已婚未育”的女性对于雇主来说收益最差,也因此遭到最明显的就业歧视。

  在功利主义占据主流的今天,许多中国企业抱持这样的态度有其可恨之处,也有其可怜之处。他们大部分仍处于利润低薄的产业底层,其自身生存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自然无法承担太高的职工保障水平,再加上国家相关的社会保障水平也没有跟上,整个大环境也就给处于相对“弱势”的部分女性,以较大的压力。

  所以,与其说“中国式家庭”在实施“全面二孩”时面临的困境,是囿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不如说是我们社会存在的许多现实的主客观因素,在妨碍“二孩”政策的真正落地。因此,想让“二孩”真正成为中国家庭的“选择项”,需要的也就不仅仅是对人口政策的调整,而更需要整个中国社会实现质的转型。

  首先,自然是包括“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尽可能地解决企业在聘用女性职工、尤其是未育女性职工时的犹豫和顾虑;第二,加快全社会的产业升级,改变员工在生产过程中的“流水线”角色;最后,最重要的是,推动全社会观念的转变,培育健康、良性的教育观念,并且采取措施遏制教育精英化的趋势,推动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

  这样来看,“二孩”政策的实施,需要的是中国社会实现真正的转型:“中国式家庭”只有在拥有更美好生活的可能后,才能放心去养育第二个孩子;同样,当每一个中国家庭都能无所顾忌地选择生育第二个孩子时,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中国社会实现了“全面小康”。

  于是,生或者不生,这对于今天中国家庭好似囚徒困境的选择,也就显得不再重要。而真正重要的是,5年之后的中国人,在面临类似的选择时,是否能够显得更加从容,也更加自信。

  (作者为财经媒体人)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