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公民需要整全的财税理念

  中央财经大学的一位学者昨天向一群财政条线的媒体记者提问,每年每个中国公民平均为政府埋单2万元,大家是否知道?众记者沉默或摇头。这个提问情景,出现在本报和上海财经大学合办的《政府预算基础及其解读》媒体公益培训课程上。

  这位学者谈及的数字,也应是一个大概的数据。外界很难了解到一个更准确的数字。不过,众媒体记者不清楚公民人均纳税的大致状况,却反映了一个事实,即普通公民对自身的纳税状况了解度和关切度不够。从另一个角度讲,政府财政方面的信息公开程度及透明度同样不够。

  公民有纳税的义务,诚信纳税也是现代公民的一种道德。对于这一点,普罗大众在认识上没有问题。但是,对于纳税义务的认知,不能停留于此。提升公民的纳税意识与提升公民对税收完整概念的认知之间,并没有矛盾。显然,现代公民需要更整全的纳税理念。

  学界常有人谈及税负是否沉重的问题。目前中国税负程度究竟如何,不是本文要讨论的。我们想说的是,现代公民对财税问题不能缺少必要的认知,在税收意识上不能盲点过多。

  付出与得到回报的背后隐含着商业逻辑。从现代国家的角度讲,公民纳税与得到公共产品和服务之间,尽管不全然遵循商业逻辑,但也应该有大致的匹配。税负的高低程度大体与这种匹配度相关。

  财税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公共权力的核心在于财政权力。这些都应该是基本的认识与理念。从目前的情况看,整个社会在这个方面的关切度与思考力都不够。公民不关心税收的去向、使用状况,就不会对纳税这件事本身有真正的、深刻的理解。

  公款是公共的款项,是纳税人集体所有的财产。对财产有关切,自然会对公共产品与服务的质量有要求。这是一个社会进步的自然逻辑。从纳税人角度驱动、要求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提供者改进质量,是为顺理成章之举。

  从另一个视角看,政府财税信息的透明化还远远不够。围绕政府的财政透明度,不少研究机构都给出过并不乐观的评价。中央此前的表态亦很坦诚:“财政预算公开工作进展不平衡,公开还不够细化,与人民群众的期望仍存在一定差距。”这番表态背后的现实,确实是存在各种乱象。财税的透明过程基本是呈碎片化的状态。

  财政不透明,行政成本就没办法真正趋于合理。财政不透明,地方债务数量也云里雾里,人们所担心的财政风险,就一直会是一颗“不定时的炸弹”。财政不透明,公共财政体制必定是跛脚的,遑论民主财政?当然,财政的透明要靠官员的自觉,也需要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进行倒逼。

  财政的透明进程缓慢,实质原因,还是因为其触及利益分配的规范和利益格局的调整。自我变革内在动力不够,外在压力不强,如此,很多方面作为不够,特别是当政府预算公开方面存在一定的弹性空间时,有些部门选择性地、不痛不痒地进行公开,也就不奇怪了。

  当下各地财政压力较大,征税任务较重。在这个背景下,谈论财政透明等问题,似乎不合时宜。但有一点是明确的,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时候,是不是就不用讲财政透明了?显然不是。中国社会对于财税问题的认知,不能处于一个肤浅的状态。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