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戈
以下数据你若看过可跳过不读。国家统计局10月22日公布的房价数据显示,9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房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有65个,仅有一个城市同比下降。同比涨幅超过10%的城市达到15个,京沪深穗同比涨幅均超过20%。
已有业内人士指出,同比涨幅超过10%的15个城市,完成今年年度房价调控目标已基本无望。其实,早在两三个月前,这种苗头已很明显。郑州市被吓坏了,赶忙收紧调控;上周深圳老调重弹的“深八条”,也是看到9月数据而临时开药;这周北京的“京七条”,除了自住型住房,其他也并无新意。
哪怕是很多不相信统计局数据的朋友,也会发现,同比10%的涨幅可不算低,更无须说20%。公认房价上涨最疯狂的2009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只认为北京的房价上涨了9.2%。无须争论抽样统计的科学性,事实上,北京等多个城市的房价创下新高。而这个伟大的成绩,还是在新一轮调控已持续近3年的背景下取得的。
然而,到年底,即使15个城市的房价涨幅都超过20%,也大可不必惊慌,虽然这意味着这些城市离其年初制定的房价控制目标更加遥远了。为什么?因为没有惩罚措施。
很多职业经理人都有年度任务,销售额多少,利润多少,没有完成任务的扣发奖金。虽然2013年多数房地产企业都能超额完成销售计划,职业经理人过年前可以领到丰厚的红包,但据我所知,其他不少行业的企业今年铁定完不成任务,他们的经理人奖金拿不到,有些还可能降级降薪。
但没有实现房价控制目标的城市,最厉害的惩罚措施是被约谈。“请喝茶”是个很可怕的东西,哪个城市“被约谈”却不过是走过场。2011年也是要求各城市公布房价控制目标,但没有实现目标的城市,有关部门连约谈的过场都不肯走,遑论追责。
2012年初我实在看不下去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就呼吁别再公布什么房价目标,自欺欺民而已。安静了一年,没想到2013年又突然要求再来一次。结果就是,大家面子都不好看。市长们在市民面前吹了牛,中央主管部门却拿这些说话不算数的市长没办法。
也许宦海深深深万尺,有些话就当是海底泛起的泡沫,不可太认真。但房子和房价跟GDP不同,对很多居民来说,房子比GDP还重要。即使GDP下滑,但只要自己有房住,或者房价没怎么涨,买房有希望,那也没什么大不了。从这个角度上说,对待房价目标或诸如调控之类的数据,理应更严肃。相信2014年不会再出现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做法。
但若要说这些城市都在放任房价上涨,也不无冤枉。上文提到的郑州市,急急忙忙声称要收紧调控;深圳市也学中央有关部门,向楼市喊话。虽说效果如何大家心知肚明,但也算是给作为同僚的主管部门一种表面交代。
我曾经讲过,北京市为了遏制房价,想尽了一切办法。北京市住建委等部门好不辛苦。最近又鼓捣出一个发展自住型商品房的意见,意在解决“夹心层”群体的住房问题,用心可谓良苦。辛苦固然辛苦,房价却照涨不误,而且凭空又增加了寻租空间。在我看来,自住型商品房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经济适用房、限价房。
几年前我就提出来,拉动房价上涨的三大因素,是货币超发、贫富差距和招拍挂的土地出让制度。这些因素没有一个已经消失甚至减弱。在此背景下,动用行政手段限制需求,不过是治末之策。就像北京汽车限号,只是将更绝望的拥堵推迟了几年罢了。
有人说,我们有些改革必须是以时间换空间。很多问题连高中生都明白,但期待的改革雷声总是在彼岸响起。也许有些问题非得层层堆积,到了危如累卵的那天突然崩塌。我曾经对历史的承担寄予希望,但后来了悟,那只能到故纸堆里寻找。
据说,房地产长效机制的讨论很激烈。想起那帮人正襟危坐雄论滔滔的情形我就忍不住苦笑。民生,多少人假汝之名以行。
于是,一切如旧。该禁的禁,该限的限。那边在要求取消和减少审批事项,这边却在增加新的审批门槛。在禁限的灰色地带,权力的幽灵在游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