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仑:民营企业和个人已成为公益慈善主体

2013年02月24日 11:07  新浪财经 微博
2013年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十三届年会于2013年2月22日-24日在黑龙江亚布力召开。上图为万通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冯仑。(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2013年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十三届年会于2013年2月22日-24日在黑龙江亚布力召开。上图为万通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冯仑。(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冯仑:

  2013年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十三届年会于2013年2月22日-24日在黑龙江亚布力召开。以下为万通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冯仑在“围炉漫谈F:企业家与公益”部分发言实录。

  冯仑:大家早上好!我想先跟大家介绍一下,目前在公益方面的基本的情况,大家可以了解到,刚才主持人讲话题的一个背景。一是目前国内作为整个的公益,私人 的这部分和民间的这部分,占到了每年公益捐款占到了65%,这是在全国。全中国一年收到100块钱的慈善公益捐款,有65块钱来自于私人和民间,包括民营企业还有一些自然人,个人,大大小小的加起来一共是这些。但是中国民间占有的资源的情况是这样的民营企业提供了大概80%的就业机会,60%的GDP,50%的税收,同时只占用了30%左右的信贷资源。在这个背景下,提供了65%的捐款,也就是说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主体,实际上是在座所有的民间和私人企业,这是一个基本的现况。而且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在前年开始逆转,前年的时候,私人部门的捐款,第一次超过公有部门,到最近两年已经是上升到65%。这是一个现实,在中国大家说来说去,不管是差距大也好,其他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但是有一个基本事实,在公益慈善方面,中国的民间和民营目前是一个主体。

  第二,从公益基金的构成情况看,目前为止,我们的公益基金,慈善基金分成两类,一类是公募的,一类是私募的。公募就是可以向在座的每一个自然人去募款,这个是公募,有点像上市公司一样,到处可以发股票。私募就是没上市公司,不能到处发股票,就是自己指定对象去募款。私募基金的发展速度,远远大于公募,也就是说目前增长最快的是私募基金,私募基金目前现在有1400多家,2000多家,非公募基金有2000家,其中有一半以上是最近5年成立的。而这个非公募将近2000家,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几乎全都是私人企业的企业家以及一些私人建立起来的,绝大部分是这样的。而公募的基金,是一些传统的在机关、部委和协会下面,挂靠的这些公募基金,是比较传统的,历史比较久,但是增长比较慢的,所以目前公募基金有1000多家,将近2000家。现在非公募的超过了公募基金,非公募的基金主要是以民间的企业和私人为主。而公募的相反是以过去的机构和公部门的机构为主。因为当时这些牌照发放有一定的倾斜,不发放给私人,所以 从6年前开始第一个关于公益基金的法规出台之后,就刺激了所有国内的,民间和私人企业参与到公募基金当中,这就是非公募基金,发展最快的。

  第一个国内新的私募的基金,也就是非公募基金的发展,就是现在做得非常好的有华夏资产基金,当年由(王兵)包括我,还有李东升,还有汇源果汁的朱新礼我们 4个人发起的,剩下的大部分的公募资金大部分在3、5年的历史。所以说目前非公募基金的成长速度是非常之快的,是公募基金当中超过了一半以上。这部分公募 基金的主体就是我们的企业家,还有一些私人。比如说大家现在注意到一个现象,很多企业包括来开会所有的企业家,差不多他们的公司都有一些私募的公益基金。 比如说泰康,阿里巴巴[微博],万科,万通,每家企业都有,最大的就是福耀玻璃曹德旺,他把股票捐到非公募基金里面,这是目前最大的,应该是30多亿。所以说私募 公益基金,一是由企业家做的,另外一个现在通过现金、资产,特别是股票的形式,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认可之后,规模增长得非常快。这样的情况,带动了整个 公益事业的发展。

  所以到目前为止,我觉得有一个基本判断,在公益慈善方面:第一,民营企业,所有的私人部门,包括所有的自然人,个人,大家做的毫不逊色,我们跟过去几年来比,我们进步很大,很快,已经成为主体,而且发展速度很快。

  第二,从民间企业家对公益的意识方面来看,自觉也大大超出了原来预期的时间。刚才讲的牛根生,或者是曹德旺,自己几乎所有的资产都捐给了公益慈善。这方面 的做法,有时候我们开玩笑,跟美国当年比,我们比他们做得还好。因为他们都是第二代,第三代才开始做这个事,第一代赚钱,第二代才琢磨捐钱,第三代、第四 代才开始做公益基金。当然,现在的美国第一代也有这样的。但是在中国目前所有民营企业的历史都不到20年,大部分不到20年,但是他们同时都是赚钱,捐 钱,而且在目前发展速度也是非常之快,包括王健林他们都有表态,还有红军还有很多的企业家表态,他们在未来会把所有的财产捐出去,我想讲基本的情况,是要 给大家一个准确的信息,中国在当下,公益慈善方面,发展的速度很快,而且进步非常之大,民间是一个主体,未来我们个的经济发展还会更进一步的刺激和引导我 们的民营企业来参与到公益慈善当中去。

  这样一个背景,实际上我觉得有3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在开放社会下,所有的全球化格局下企业治理,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全球对这个背景下看,对 于企业的治理,特别是企业社会责任,这部分的要求在最近10年,在全球范围内都提出了一个更大的要求。也就是说,一个好的企业的治理,除了过去传统讲的董 事会,股东会的治理,更重要的强调企业跟社会和利益相关者之间怎么样保持一个良好的互动和平衡的关系。也就是说你除了要照顾到股东的利益,还要施惠于周边 所有跟你相关的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企业持久、均衡的增长。这是全球在公司治理当中特别强大的一个趋势,而这个趋势通过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实践,包括 MBA课程都直接影响到国内的很多民营企业。所以在这个情况下,加速了民营企业的进步和提升以及在公益慈善方面的关注。

  第二个原因,我们社会公众和媒体对民营企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期待和要求,大家还记得早几年,媒体舆论非常多的谈这个话题,赚了钱以后不捐钱,捐钱少,等等会 讲到很多这样的事情,职责私人企业。这也是一个良性的压力,这种良性的,善意的公众的压力和媒体带来的民意的期待,使所有的民营企业家意识到,在中国要持 续的发展自己的事业,必须要照顾到广大的在经济转型期间所有的跟自己利益相关者他们直接的诉求和关切。

  第三个原因,中国民营企业和中国文化传统,实际上也有一个很大的影响。比如说大家看到陈发树他们讲的故事,我们似曾相识。从小时候经历了很多的苦难,然后 留下了很深的记忆,当他自己事业有成就之后,就回报乡里,修路架桥,资助教育。这些事情在过去,有一些东西在文革的时候歪曲了很多,比如说你到大义,看到 刘文彩也做过这样的事情。中国传统上,历史上很多人都有这样好的传统。这个文化基金,实际上也深刻的影响到目前的民营企业,他们会在自己发展事业当中,对 自己的乡里乡亲,和直接周边有关的一些人,给予尽可能的关照和照顾。这样一个文化的传统,也就是说我们的一种道德诉求,一种情感诉求,以及自己特殊的经 历,都会加快民营企业在公益慈善方面的步伐。

  以上这三个原因,我相信是最近几年民营企业不断来提升他们公益意识和改进公益慈善方面的作为。而且,能够尽快的,以尽快的速度超过公部门的一个原因。

  嘉宾:问题提给冯总,因为企业家做慈善,是一件非常特殊的事情,中国历史上稍微富有一点的人都可以。那我想现代社会,在今天中国特定的社会状况下,企业家 进入社会公益和传统的做慈善的思路和手法,应该更多的具有什么样的现代性,这种现代性是怎么思考的,怎么体现的?

  冯仑:我感觉有几个方面,现在跟传统的慈善差异非常大:第一个,动因是非常不同的。传统的慈善更多的情感诉求和伦理诉求,也就是说我做这件事,小时候在这 遇到一个很苦难的经历,现在我有能力了,现在回来反哺,报答,感恩,感激,这个是传统的慈善;第二个是伦理,我们说做一个好人,人,道德,这方面要求,自 然而然的就变成了你有能力之后要照顾乡里,要关照周围的乡亲,这是一个基本的动因。

  现代我们讲的公益,我们在做的时候,刻意把公益跟慈善分开,因为公益是对所有人的,不分穷人,富人。而慈善在中国传统的中文语境里,似乎是强者对弱者,有 钱人对没钱人,拥有者和对物产者这样一个概念。你会发现,很多企业家更多的是强调公益,在他们注册的基金会里,他们是把他们分开的。有的一般也叫慈善,在 西方慈善和公益大体上是差不多,在英文里面是差不多的。但是在中文里面,是两件事情,我们现在是把它分开的。我们做的是公益,公益的动因是来于理性,来于 目标,服务所有的人群。也就是说,介于政府的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政府做不了,社会又需要,而个人又有能力组织起来去做,大概是这样一个地带。所以我 们又不是政府,所以我们做的事情又不是提供公共产品,我们是提供准公共的一个产品,这些都是学术上的研究,首先,起因是不一样的。

  第二,治理方式非常不一样。传统的公益组织,我相信他们不谈什么治理了,有钱就捐了,捐完了以后,特别强调经验,另外也用的是一个传统的方法。像陈光标直 接就捐给受益人;公益组织捐有两种,也有捐给直接和需要的人,但是也有像我们跟吕芝教授一样,我们是资助给另外专业的NGO公益组织,由他们再去实施项 目。所以说治理方式非常不同。传统的慈善更多的是靠个人和亲戚朋友,靠经验;而现代的公益,更多的是用一种专业人才,加上透明的治理完成的。比如说我们现 在对传统的慈善,比如说邻居有困难了,周边发灾,你就捐钱,这件事一次性过了,不连续,也不考核,就算了。但是对于公益组织的基金会,有严格的考核,而且 每年在国内现在已经有很多的基金会中心,他们每年都在做排名。包括国外的福布斯,也来给排名。所以每年在透明度方面,资金监管方面,运用方面,都有一个非 常清晰的治理和要求,这是不同的。

  带来另外一个不同,确实效率完全不一样。现代公益组织,由于治理比较透明,有效,它可以大规模的复制,跟企业一样。另外,能够运用使用更多的专业人才。虽 然我们大面积上来说,专业人才的确很缺,而且数量也减少,但是在我们国内治理得比较好的一些公益组织,这些人才水准已经很高了,因为阿拉善的秘书长,是哈 佛肯尼迪学院毕业的,我们万通的基金也是哈佛毕业的,另外还有杨棚资深的专业人士。这些才能够带动公益组织能够很有效运行。现在国内公益组织的效率,很有 意思,国内最大的儿童心脏病的基金,也是全球最大的基金是企业家做的,是王兵领导的华夏IEO公益基金,这个基金在7年前我们参与创办的时候,400万开 始的,今天每一年收到的捐款和支出都超过了1亿人民币,累计做了22000个手术,他们就像流水线一样,这就是企业家和治理带来的结果,效率非常之高把公 益做成了平台模式,我们像商业模式一样,也研究这个公益的平台模式。比如说募款的效率非常之高,一晚上可以募几千万。这是最大的儿童的心脏病的基金捐助。

  国内最大的救灾的基金,杨棚领导的壹基金,它是救灾的基金,它的定位是救灾,所以哪有灾,第一个冲到前面的是壹基金,这是国内最大的救灾基金。大家也知 道,国内最大的环保公益基金,有将近220位企业家组成的阿拉善的公益基金,也是由企业家组成的,这是非常困难的,有几百个企业家在一起。但是正因为企业 家有组织的能力,治理的能力,才能够把这样的公益组织提高它的效率。另外国内最大规模的私募基金也是请企业家他们来管理的。我刚才讲现代性和差异就是,由 于治理的不同带来了效力的不同,传统的经验,做传统的慈善,个人有钱,捐完了就完了。我们现在讲公益的效率,也讲我捐一块钱出去可以带动几块钱。比如说我 捐一块钱,带动五块钱,创造十块钱公益的效果,这是我们企业家思维。

  传统的好人,道德先生的思维,反正看人,给了就完了,事后这个钱是不是喝酒了,买肉了也不管了,反正我当时道德上,心理上得到安慰就可以了,这是不同。

  最后一个更大的不同,企业家参与的公益组织,他们承担着一个很强大的使命感,对于公平社会的建设,对传统中国封闭的社会组织进入到开放的,自制的,自我管 理的社会系统,他们承担着一个很大的使命感,这也是企业家做公益和传统的慈善不同的地方。正因为这样,我们最近发现国内排名很有意思,公益组织排名很有意 思。在福布斯的排名来说,治理得最好的都是这些民营企业家领导的公益组织,我们官方还有国内的一些排名,都把政府排到前面。从排名可以看出来,大家在这个 方面都比较计较,也就是说公益组织是一种现代的组织,要用现代组织和治理方式,来完成它的使命。所以说企业家参与,像梁先生这样,一个真正有理性的,有理 想的知识分子来引导的民间组织,启蒙阶段非常多,非常必要,但是它跟企业家不同的就是资源有限,另外组织能力,治理能力也不如企业家,所以它发展更多是在 道德层面,知识启蒙层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光芒,让我们知道,点燃了企业家的思维和未来的心灵方向,这方面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是从治理的效力来看,后来 出现的以企业家为主的公益基金,是未来中国公益慈善方面,最主要的群体,也是最大的推动者,也是最值得期待的中国未来慈善和公益发展的一个方式。

  嘉宾:我从企业家成立公益基金受益者的角度说说我的看法。我们都知道,环境的领域通常在慈善里面是一个特别边缘的份额,杨宏我们昨天聊了这个世界也说了,美国也是一样,全世界都一样的。公益基金里面,美国的份额从来没有超过5%过,3%,4%的样子。中国现在也是差不多这样,2%多。针对我们国家现在面临巨大的环境问题,昨天的倡议书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实际上也对公民社会参与环境保护的需求非常非常大。现在在全国公益机构里面,做环境的里面,也能看到,对做环境保护的公益机构可能跟一般做慈善,做救灾还有点不同,它确实有专业要求的背景。比如说工资太低,还说到治理的问题,其实治理一个很大的问题,我自己做这么多年,我做了一个观察,你治理的起点太低了,因为人才来的时候,没有做过治理的背景,当然可以学,但是学习毕竟是慢,时间很长。所以我自己深感到工资的困境,低工资吸引不来,或者是不能让好的人才,年轻人有理想来做,但是结婚了,生孩子买房子有各种压力以后,我们自己就经过很多轮,培养出来的年轻人最后去了华能,我们当时是跟华能打架的打架以后去了华能。气侯变化的领域,技术性很强,梅总都知道我们有几个年轻人去了华能,华电这样的机构,这是我们非常非常大的一个困境。包括很多基金会,仍然对工资份额有很大的限制的,不能超过多少,因为基金会自己受机构条例限制的要求,整个社会对公益机构也是非常的戒备,说你们是不是来拿钱来了,不干事,光拿钱。我感觉应该有机制来解决绩效的问题,就是刚才张总也提到公益机构绩效的问题,这两点是分开的,没有好的人,绩效也拿不出来,也拿不到好的绩效。所以人才的问题,确实是公益机构的一个问题,如果说业间政策改变了,政策开放了,鼓励大家广泛的成立公益机构,人才缺乏是一个最大的瓶颈。怎么样吸引好的人才到公益机构来,我感觉对资助方可能也是一个问题。

  冯仑:你说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现在从一般的情况看,救灾类的,扶贫类的,这类的一般人的薪酬和管理费用相对比较低。像全球最大的救灾组织,慈济,他们的费用大概是在4%,在整个慈善基金支出的4%,应该是全球最低的;另外还有宗教组织,宗教组织的人,全部是道德驱使和信仰驱使,管理的费用非常之低;另外像吕教授讲的,环保和专业性的公益慈善基金,人的成本其实是非常高。那么,我们万通公益基金做生态社区的,做了将近60个,我们用人也面临这个问题。我们和竞争领域,和盈利事业,但是他们经常打交道,他们的薪酬我们都是按照盈利事业的标准给的。但是他们放在基金会里面,整体上会超过10%。现在我了解到,很多企业对公益基金采取的方法,都是把他们的工资,都放到企业其他的支出里做帐,然后在公益这部分,成本才能下来,同时这样能用到很专业的人才。现在一般来说在公益基金用到很好的人才,他们都是跟盈利事业做一个机会成本的比较。比如说来你这了,3年,5年确实是买不起房,什么都弄不了,确实有很大的压力。我们也有很多海外留学回来的,做1、2年都走掉了,这个问题确实是很严重。我们能留住的骨干,也是采取了一些其他变通的方法,才能够让他们享受比较好的待遇,同时,又能够在这个领域长期做下去。

  这个问题,实际上只要有一个口放开,就可以了。我们民政部门不要管10%,我们愿意多少,私募公益基金吗?你要看结果。私募公益基金,不需要卡成这样,最后是捐款人审核捐款使用的效果,最后是捐款人监督,愿意多少是多少,比如说捐款人感觉是20%,那就20%。如果说捐款人认为花多了,降低薪酬,最后通过理事会那就降低了。所以这件事情,我们现在管的私募公益基金,这部分卡得有点过紧了。另外,还有一个监督方式,我也很赞成。现在的管理有点像当年管企业,所有每年的考核,干什么,都是政府在考核的,逐步转到市场还考核,相当于有穆迪这样的机构来评级,是市场化的,中介性的,甚至是一些竞争性的中介组织,这些中介组织也是NGO,他们来用科学的方法评定、考核,这样的话,我们这些公益组织自然就能够非常努力的去做。因为政府每年的考核标准,根据文件,实际上最终大家都知道,有一些东西在里面都有变通的,但是每年都走这么一道。应该发展民间的机构,来考核、评定公益组织的效率,信用等级,比如说评A+,3A,或者是2A这样评定。国内目前有一点雏形,就叫基金会中心,北京有一个基金会中心,它专门的来做每年的评定。

  冯仑:现在中国企业家办的公益,发展和办起的公益组织,非常努力,而且是按最高标准治理的。非常努力,就是我们不断的在学习,不断的在交流,不断的在寻找各种可以支持我们的资源,来改善治理,这是努力。另外,最高标准,我是讲在国内的最高标准。比如说壹基金发起成立的时候,成立会的时候,包括三马,马魏华,马化腾,马云[微博],还有牛根生,李连杰,王石和我,还有其他人和企业家,这些企业家当时就定了一个规律,我们不拿一分钱,连盒饭都不在这吃,我们要吃,自己花钱在别的地方吃。这样每次开会,都可以有记者参加,都是有透明度的。我们做的是国内最高标准的,国际上是不是能做到比我们还好,我们要学习,但是国内做到这样了。

  每次开壹基金的理事会的时候,我们有很多旁听的人,因为这是一个公募基金,我们保证它的透明度是最大程度的,另外财报每年也是透明的,在中国目前由企业家治理的公益组织都是这样的,包括刚才讲的华夏IEO,全球最大的心脏病的基金,一共才做了7年时间,能够做到全球最大的规模。在治理上花了非常的心思,做了平台模式,钱进钱出,最后怎么样完成每一个手术。比如说在这个平台上,每一例手术大概是3万块钱,基金会出1万,医院出1万,当地政府和自己家筹1万,数据库能够做到捐款的人准确的知道这个小孩的情况,或者他是谁,你愿意跟这个小孩联系就可以联系。都可以通过即时的短信和手机都告诉你。另外还有一个,像IEO,它的管理的行政费用,捐款人捐一块就用一块,几乎是百分之百,比85%还要高。行政费用怎么解决呢?由理事另外捐一笔钱,放在一个信托帐号里,作为行政费用。你作为理事要捐两笔钱,除了做项目的钱,还要捐行政费用,这些行政费用,通过信托,帐号来管理。这样的话,其他的捐款人捐一块钱,就有一块钱用在项目上,这些过程是透明的。

  目前我用两句话来说:企业家治理的公益基金,是最努力的进行的一个工作,同时也是按照目前国内治理的标准,我们按照最高标准来要求自己的,这是一点。至于能不能做到永续的生存,整个公益基金,10年,20年,100年以后还在不在,我感觉只要是治理结构是好的,同时人才是专业的,中国经济是发展的,我相信这件事情是可以做到的,100年以后见,完全是有可能的,只要你还活着。

  冯仑:治理的逻辑,企业家来做是对的,比政府更积极。比如说很简单,他都捐钱了,还占你便宜干吗。他都捐了几百万,几千万,上亿,他还跑这来吃一个鲍鱼,逻辑上就不对了,他不捐钱不就完了吗?所以说企业家来做治理,首先没有动机了;第二,刚才杨总讲的,他在这方面做错事的风险巨大,道德风险巨大。比如说

  都捐款了,你在这把帐目又搞乱了,中间又浑水摸鱼,拿着钱自己买汽车了,道德风险巨大。股票一掉下来,少赚多少钱。所以你发现没有?治理一方面是我们讲的方法,更重要的治理有逻辑在里面。相反,比如说红十字会,郭美美,逻辑不对,首先他是拿别人的钱来做,他自己没有捐钱。包括他们多吃一个饭,用这个钱弄出来,解决自己其他的问题,有动机的,有可能性在里面。另外被发现了,公家在暗箱操作,风险很小,没有人关注它,郭美美如果不是干爹的事,风险也不是很大,所以说秀干爹风险很大。所以说他们的治理就不大可能做到你讲的持续下去。因为现在很多的企业家公益组织,包括醒生来讲,大家都是有道德标准的,非常紧张的,我现在参与6个公益基金的发起,也管理一部分,还有在新加坡的公益基金,我每天这些事情都特别的小心。因为从治理上来说,道德标准要求最高的是公募的公益基金,公募的公益基金,道德标准如果是100分的话,这就是最高标准;其次是私募的公益基金,这可能是95分;再其次是公开发行的股票、债券,可能是90分;再下来可能是非公开上市的发行股票的这些公众公司,可能是90分;再下边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公司;再下边是私人公司;再下边是你自己跟老婆管的钱。这个钱的信用等级和道德要求是完全不一样的,你跟媳妇两人的钱,今天谁多了,谁少了,两个人不存在信用问题,只要你们在一个炕上,这个钱总说得清楚,哪怕是离婚,最后有律师和法院来判断。但是你要拿到公募的公益基金,像杨鹏管的这个钱,差一分都不行,很多小额捐款,你差一点,最后一捅,爆料说壹基金如何黑幕,那所有的这些理事也好,管理人也好,不把他给杀了,公益基金治理的逻辑要对。

  还有一个逻辑,包括自然之友,包括吕教授,这样的知识分子,理性者,很理性的公益的实践领导人,他们自己有道德要求,这些道德要求也非常高,她自律就很强。就像敬了神,信了教,不会贪污油灯钱,那贪污什么呢?你都给观音跪下了,还贪污?只要你有很高的道德诉求,有很好的信仰,你手往哪伸方向性就会清楚了;凡是盗贼和小偷,就没有这个信仰,没有敬仰,所以手是乱伸的,就伸到派出所去了。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陕西“表哥”杨达才被开除党籍移交司法
  • 体育西甲-卡卡进球皇马2-1 梅西绝杀巴萨2-1
  • 娱乐曝李双江因子涉嫌轮奸气病送医 犯案过程
  • 财经三一诉奥巴马案大部分诉讼请求被驳回
  • 科技传东芝6月换社长 前中国业务总裁或接替
  • 博客律师:对李双江之子涉嫌轮奸案的思考
  • 读书乱象丛生:全面盘点二战后日本历任首相
  • 教育吐槽90后女生恋爱起步价 你拖后腿了吗?
  • 育儿微博晒孩子竟被人贩印照片幼儿园接孩子
  • 李迅雷:5%的GDP究竟是由多少人创造的
  • 陶冬:联储退出未至 股票牛气尚存
  • 姚树洁:2012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12大亮点
  • 郑风田:家庭农场发展不能垒大户
  • 章玉贵:美欧构筑贸易高边疆
  • 谢百三:房产税就是假离婚税
  • 苏培科:房产税试点应该全面推开
  • 官建益:股市大跌并非去年翻版
  • 秦合舫:桌子为什么要擦七遍
  • 刘步尘:苏宁云商的看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