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婧
在牛肉速冻食品中发现马肉仅是一个开始,这场危机从英国波及大量欧洲国家,接下来恐将继续蔓延。在一个比较协同的欧盟市场,这一事件有着无法避免的“溢出效应”。
消费者当然很生气,食品安全由此也发酵成为一场欧盟能否给予消费者有力保护的信任危机,大家都希望可以尽快堵上漏洞,还消费者以安全感和信任感。
但问题是,谁是吃了这些假牛肉的受害者?谁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积年累月地消费着速冻马肉?从欧洲的市场情况看,新鲜牛肉的价格因为优越的口感,肯定远远超过了冷冻的牛肉。比如在巴黎市区内的一家国际连锁超市,一公斤用于炖食的牛肉价格大概是10欧元,用于烹调意大利面和制成牛肉汉堡的肉末价格大约为5欧元一公斤,因此,压成肉末会比切成肉块更加便宜。而同样是肉末,超市自有品牌的食品会比其他品牌更加便宜。超市具有渠道优势,会通过直接寻找供应商的方式以更为低廉的价格吸引消费者。
但这还不是最便宜的:在假牛肉风波中,陷入漩涡焦点的是放在冰柜中销售的冷冻食品。比如在英国大超市中被下架的一盒超市自有品牌汉堡,内含12个 “牛肉”汉堡,价格仅为0.99英磅,不到人民币10元,约是新鲜肉末的三至四分之一。一盒含有“牛肉”的意大利千层面,价格为1.29英镑,而如果将新鲜的肉末加入奶酪、番茄酱制成的千层面,价格大概会高出四到五倍。
虽说在超市的激烈竞争氛围中,无论是廉价超市、平价超市还是中高档超市,都必须围绕“价格”二字去抢夺消费者,这种压力也被无形地传导到供应商那里,希望找到扩大利润、降低成本的办法,去维持价格的竞争力。但不应忽视的是,这些低价食品往往会标出非常醒目的字眼:“折扣价”、“特惠价”、“最优价”等等,购买的自然很少会是城市的中产阶级。那些还在上学的年轻人、领着救济金的失业者、有多个孩子需要抚养的家庭或是那些退休工资不太高的老年人,更可能成为潜在的消费者,亦是劣质食品的受害人。而那些收入较高的家庭,或许可以“幸运”地躲开这场风波。
马肉风波真正的受害者,也是欧洲经济危机的真正受害者,只不过这一次受到了更严重的挫伤。在欧洲市场,马肉价格只有牛肉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供应商“指马为牛”的目的,是让那些觉得荷包没以前那么鼓的富裕阶层,在面对货币通胀压力和消费者购买力低下的困境时,找到一个让荷包不那么快瘪下去的方法。但是经济危机背景下本已脆弱的群体,现在不得不去面对一场人道主义的危机。作为假冒食品的受害者,他们的生存价值就应该低于中产阶级和富裕阶层么?
有人曾把马肉风波指责为消费者的“自省不足”:“不管怎么样,消费者也应该反问一下自己,12个汉堡售价不足1英镑,你觉得你应该吃到什么样的牛肉?”但问题在于,这些低收入的消费者,真有中产阶级和富裕阶层那样的选择余地么?他们可以非常轻松自由地在不同的价格区间内,回避那些可能“埋有地雷”的低价劣质食物么?经济衰退的大环境,低收入者对价格的敏感性只会被放大。对低价食物质量安全的保证,让他们也能吃上放心肉,更应当成为经济危机时期的人道主义关怀。
经济危机之下,资本逐利的本性不会改变,市场配置的机制也有失灵的时候。但消费者至上的道德观一旦缺失,在市场上出现的不仅可以有假牛肉,也可以有很多因为失信而倒下去的企业。
(作者为法国国立人口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默认大小 上一篇 下一篇
用户名: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