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评论:恶意欠薪入罪何以难执行

2013年01月25日 01:25  第一财经日报 微博

  廖水南

  又到年关,又见民工讨薪难。

  早在2011年2月25日,全国人大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就将恶意欠薪行为入罪,引发媒体和公众一片喝彩,舆论普遍认为此举是“让人们生活得更有尊严”的法律保障,可能使长期无法得到彻底解决的欠薪现象得到遏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

  然而,事与愿违的是,就在当年年底,各地民工讨薪的新闻依然层出不穷。据《人民日报》报道,2012年,全国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共办理拖欠工资案件21.8万件,较上年增长7.5%。而据统计,自恶意欠薪罪生效以来,在全国范围内仅有120名犯罪分子被依法判处刑罚。

  这不能不让人深思——为何一度受到舆论热捧的恶意欠薪罪竟成为过眼云烟?是执法者认识不到位,还是法律规定本身存在缺陷?抑或是操作难度大难以执行?

  应该说,恶意欠薪罪之所以落实大打折扣,与这三个方面的因素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显而易见的现实是,尽管恶意欠薪已经作为一个新罪名写入法律,但不少执法者对恶意欠薪行为的认知和理解还停留在过去,这就容易产生执法不严的现象。

  其次,这项旨在打击恶意欠薪、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条文本身也确实存在缺陷,如“数额较大”“严重后果”“经有关部门责令”等说法都语焉不详,没有清楚界定,给执法带来很大困惑。而更让办案人员难以接受的是,很多时候,费尽力气收集了无良企业“恶意欠薪”的各种证据,正准备将其绳之以法,企业主却只要将欠薪交清,就可以相安无事。

  再者,欠薪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既可能是企业经营不善发不出民工工资,也可能是企业故意拖欠民工工资,又或者企业与其他单位存在三角债等,让执法者很难下手。而且,农民工欠薪问题多发的背后,是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农民工权利意识薄弱、长期积累的行业运作模式等现实的坚硬存在。比如建筑业内由于普遍存在层层转包的包工制,农民工工资不能按月发放已经成为行业内的惯例,短时间内很难改变。

  必须看到的是,近年来一些农民工因为拿不到应有的报酬,常常采取一些极端的措施追讨欠薪,虽然事出有因,但客观上给社会公共安全带来了很大隐患,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其实是对恶意欠薪罪发挥应有作用的倒逼——毋庸置疑,对恶意欠薪罪做进一步的明确和解释,同时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让触及欠薪高压线者付出应有的代价,才能真正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利。

  现在,最高人民法院及时制定了恶意欠薪罪的司法解释,如果执法人员能够确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则愈演愈烈的欠薪现象必将得到缓解。(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朝鲜宣布正计划进行第三次核试验
  • 体育澳网-李娜横扫莎娃 第3次进大满贯决赛
  • 娱乐甄嬛传“贱人就是矫情”整晕老美字幕组
  • 财经收入分配改革方案进会签阶段 或3月出台
  • 科技联想CFO:可能收购RIM已展开谈判
  • 博客李银河:中国为什么会出现信任危机?
  • 读书毛泽东为啥一定要送子抗美援朝
  • 教育中国留学生哪些问题最让老外看不惯
  • 育儿新西兰牛奶发现有毒物质或打击乳品行业
  • 高善文:2012年4季度宏观经济数据评论
  • 成思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何着力
  • 王小广:新型城镇化重在推进三大转型
  • 李山泉:医疗保险成为美国另一个沉重负担
  • 罗天昊:大赦的重点不是赦官而是赦民
  • 于刚:社交化购物是咋回事
  • 刘杉:日本挑不起货币战争
  • 管清友:中国会发生债务危机吗
  • 石建勋:日本量化宽松政策损人不利己
  • 朱大鸣:抛售豪宅是因为官场潜规则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