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原副市长、公安局原局长王立军徇私枉法以及叛逃案目前已告一段落,但关于该案件的细节追踪和深度剖析并未结束。日前,《南都周刊》以一组深度报道对王立军进行多面透视,引发多方关注。笔者在这里要探讨的,是王立军的“劫富济贫观”。
据《南都周刊》报道,2010年9月,王立军在一次座谈会上公开表示,劫富济贫是世界通用的。他以普京为榜样称:“十个人,普京出手把两个富的全干掉,两个一般富的一看,为了保全自己,也会把自己的东西贡献出来,剩下的六个穷人会说,干得好。”他总结说,这就是民情,如果黄光裕在重庆,不会发展到今天。
王立军这番谈话,采用的是例证法和喻证法。如果严格以事实为尺度,俄罗斯总统普京拿本国超级富豪开刀所引发的公众反应,与王立军的谈话所指当然不能划上等号;至于黄光裕如果在重庆打拼将会如何,也是空对空的假设,不足为据。但是这一切并不影响王立军的谈话所宣扬的核心理念:劫富济贫。
从思想渊源看,劫富济贫是“均贫富”观念的衍生品,历史悠久,它反映了贫苦民众公平分享社会财富的诉求。在传统的人治社会中,这种难以满足的诉求很容易演变为暴力革命。而在现代法治国家里,面对财富分配不公的难题,政府一般通过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与税收制度来应对,并且这种改革须以公众授权、依法办事为前提。换言之,在尊重人权、提倡民主和法治的当代社会,劫富济贫已经被归入历史的尘埃。那么,王立军在重庆实施的“劫富济贫”是怎么一回事呢?据报道,在薄熙来主政、王立军辅佐期间,“打黑”成为重庆市政府开辟财源的重要手段。一些被贴上“黑老大”标签的重庆富豪,要么企业被查封,要么资产被没收,在此过程中,很多富豪被投入监牢。至于“劫富”所得,不排除其中有一部分用于改善民生,比如修建保障房、提高老百姓收入等,但是更多的恐怕是被当权“打黑”者中饱私囊了。相比自下而上的暴力革命式的“劫富济贫”,王立军的“劫富济贫”是自上而下的权力运作,后者所带来的冲击与恐怖,因为是发生在当今社会,所以更加令人震惊。
有罪推定、指哪打哪、公检法联手办“铁案”、律师辩护走过场、“劫富”所得暗箱操作、惠民工程是点缀权力寻租是关键、操纵媒体自我贴金粉饰太平,这一切,构成了王立军“劫富济贫”闹剧的主要内容。究其本质,一言以蔽之,就是践踏法治,弄权谋私。
想当初,薄熙来、王立军在重庆推行所谓的“劫富济贫”时,不少人为之叫好,其拥趸除了一些老百姓之外,也不乏专家、学者等社会名流。即便在薄熙来被双规、王立军被判刑后,仍有一些人为他们感到惋惜。其中折射出的社会心理,值得慎重对待。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咎于薄熙来与王立军善于蛊惑人心,根本的原因,还需从民生焦虑中去寻找。
毋庸讳言,这些年来,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滋生了一些问题,财富分配不公就是其中的焦点。近日,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研中心发布报告称,2010年中国基尼系数为0.61,在全世界处于较高的位置。根据世界银行[微博]的数据,2010年全球基尼系数平均为0.44。由此可见,中国社会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民生焦虑亟待纾缓。正是在这种局面下,中国民众对于公平分配社会财富的呼声日益高涨,“劫富济贫”的主张也借机粉墨登场,并获得了某种正当性,再加上人性中天然具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念头,“劫富济贫”最终在中国发展成为一股有所倚仗的社会思潮,并通过薄熙来、王立军以极端的方式在重庆完成了一次演练。
这一分析绝非夸大其词。即便是强大富庶如美欧诸国,由于社会贫富鸿沟加深,近年来其土地上也爆发了“占领华尔街”、“伦敦骚乱”等社会冲突事件。所幸的是,美欧诸国成熟的民主法治和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有效地化解了这些冲突。当然,欧美诸国在社会财富分配方面,也着手进行了一系列以公平为价值取向的财税制度改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疏导了公众的不满情绪。对于这一切,我们不妨视为可资借鉴的他山之石。
站在“左右之争”的角度看,王立军式的劫富济贫观暗潮涌动,固然可以解读为极“左”思潮在中国的抬头,但是,也要避免这种标签式的解读干扰了我们对于真问题的求解。在发展的道路上,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或者说,如何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让发展成果公正地惠及全体国民,才是当下中国所有真问题的核心所在。解决好这个问题,民生焦虑自然纾缓,王立军式的劫富济贫观也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土壤。因此,少争论,多实干,化警惕为行动,建设一个以公平正义为旗帜的民主法治国家,是我们铲除王立军式的劫富济贫观的治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