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评论:实现收入倍增需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2012年11月27日 11:02  财经国家周刊 

  文/陈季冰

  实现“收入倍增”目标,不仅需要实施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亦需推进经济体制本身的改革

  十八大报告中引人耳目一新的内容之一,是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分析显示,如果中国经济在未来的七八年内,能够基本保持过去20多年那样速度稳定增长,且通胀控制在合理水平,考虑到未来七八年内生育率不会显著升高,这一“收入倍增”目标并不难实现。

  值得注意的是该目标背后隐含的问题:即自新世纪初出现的国民收入占GDP比重不断下降的趋势。它表现为:在整体国民收入中,国家分得的比例走高,相应地民间所得走低;在国家所得的“蛋糕”中,中央分得的走高,相应地地方所得走低。而且,这种趋势需要扭转。

  过去10多年来,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一直远高于GDP增长,有些年份甚至超过GDP增幅的两倍;而居民收入增长的幅度一直低于GDP增幅。目前的中国经济中,居民消费已经从1978年的占GDP的48%降到了今天的40%,而在美国、日本等大经济体,这一比例通常都高于70%。当然,中国与上述国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其有某些不可比性,但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走低是影响居民收入增长、推动国内市场消费的一大因素。

  还有贫富分化问题。虽然它不会影响居民收入的平均值,但却会引发负面的社会心态,甚至引发社会动荡。

  换句话说,即便未来中国经济的增幅继续保持在7%-8%以上,如果分配过程中不平衡的问题不解决,部分民众的收入很可能达不到相同的增幅。

  因此,实现“收入倍增”目标的一个关键在于制定更加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解决这一问题,固然需要依靠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但最根本的是,必须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根据市场经济的逻辑,既然收入是市场交易的结果,那么收入分配不公正的根源自然是市场制度的不公正和不完善。

  为了化解这一问题,构建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至为关键。分析显示,从宏观层面而言,收入分配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教育水平、市场参与机会、完善的资本市场等。

  教育水平对于个人收入的影响不言而喻。教育水平越高,掌握的技能越多,变现的机会越大。不同的教育水平对社会资源的运用能力也不同,最终这些微观因素不断在个体的不同人生阶段累积,最终产生明显的收入差异。从国家政策层面,不断促进教育机会的平等化,包括保证教育资源投入的公平性和学生升学过程的公正性,由此可以形成社会智力资源正常的流动与配置机制。从长远看,这样能够避免因为教育机会与资源分配不均,造成收入分配出现失调。这一点有治本之策的味道。

  市场参与机会对于收入分配的影响是隐性的。一般而言,各类市场壁垒越少,各类市场主体都可以公平地进入各个行业,创业成本低,则会有更多微观私企出现。他们将大量填充市场,其收入水平会得到相应提升,而更多就职机会也将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均衡配置。研究表明,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具有拉低社会整体收入差距的功效。在这方面,政府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完善的资本市场对于社会财富的分配能够起到调节作用,其作用过程在于让更多人参与企业的收益分配,共享发展成果。对中国当前的资本市场而言,促进各个运作环节的透明化和公正性还有较长的路要走。最近,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已经公开表示,“监管机构需要对股市下跌承担一定的责任,接受外界的批评”。这样的建设性态度让人对资本市场的未来有了更多充满阳光的想象。

  (作者为媒体评论员)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 新闻据称重庆不雅视频女子曾被王立军拘1个月
  • 体育中超2013亚冠正赛名额将重返4席
  • 娱乐刘烨开通新浪微博 混血儿子萌照做头像
  • 财经银行卡刷卡手续费明年2月25日下调
  • 科技主流浏览器禁止追踪或重创精准广告
  • 博客航母Style要火 不敢做房奴可能终生受穷
  • 读书文史观天下:2012是“世界末日”吗
  • 教育90后女大学生为求职整形 国考题答案
  • 育儿妈妈喂奶时睡着婴儿被捂窒息死亡(图)
  • 易鹏:官员应该看看《一九四二》
  • 艾诚:陈九霖的天堂与地狱
  • 曹中铭:李旭利老鼠仓被罚千万亏不亏
  • 叶檀:疯狂的货币政策将毁灭日本
  • 但斌:中国股市为何熊途漫漫
  • Kingsley:《江南Sytyle》的经济价值
  • 朱宁:商学院的股票你敢买吗
  • 郑风田:粮食不如矿泉水值钱的后果
  • 海宁:巴菲特成功的背景
  • 马光远: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实施细则很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