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评论:首批房奴得解放不必艳羡

2012年11月19日 02:19  证券时报网 

  在大量80后、90后被高房价压弯腰的当下,有一批人可能让他们心里有点不平衡了。据媒体报道,从本世纪初我国迎来第一批住房贷款热潮至今,首批房贷将迎来清款大限,首批房贷族也将迎来集体还清房贷的日子,进入无债一身轻的状态。瞧瞧,大量的年轻人当房奴而不得的时候,有人已经跟房贷彻底说拜拜了。还有人说,首批房奴的房子如今已大幅升值,而他们当初的购房成本相比如今的高房价,还是很低的,如此一来,首批房奴目前都至少成为百万富翁了。也有人开玩笑说,首批房奴如今摘帽,好比股票市场上的ST股要咸鱼翻身了。不过,仔细分析一下首批房奴“被幸福”的背后诸多因素,这趟子幸福的事儿,实在是不值得大书特书。

  首批房奴如今无债一身轻,确实是值得高兴的一件事,但想想当初他们买房的时候,虽然房价一般两三千元,甚至一千多元一平方米,比起今天买房者来说幸福的程度难以用语言来表达,不过,首批房奴当初的工资之低,今天的年轻人恐怕很难想象,本世纪初,很多上班族,包括一线城市的上班族的月薪也就一两千块钱,上十万的首付款,如果不是双方父母“赞助”,也是多年辛辛苦苦从牙缝里攒下来的。如今,十年过去,很多人已人到中年,甚至青丝变白发,这十年间当房奴的辛酸与痛苦,恐怕外人很难想象。一部分人入不敷出是可以想象得到的,比如为了还房贷节衣缩食、孝敬父母的机会减少、承受害怕失业的心理压力等等,又岂是如今“无债一身轻”所能道尽的!面对中国经济上一轮经济周期的大发展、大繁荣,又有多少人为了还房贷,与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收益擦肩而过。他们以丧失更大的发展空间、更高的投资收益、更自由更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为代价,换来了如今的无债一身轻,完全是他们应得的,确实不值得大惊小怪,也没有什么好羡慕的。

  何况,如果首批房奴至今仍然只有一套房,无论房子增值多少,与他们其实没有半毛钱的关系,除非现在高位套现,但套现后难道不要生活了?在这十年房价大涨的过程中,除了地方政府,其实最高兴的只是那些房地产的投资者和投机者,他们才是最“幸福”的人,首批被解放了的房奴,确实毫无可以羡慕之处。首批房奴还清房贷后的一身轻,无非是青年人在无法承受高房价之重下,相比较而产生的一种幻觉。不仅如此,房价上涨带动消费物价上涨,首批房奴住在价格飙了好几倍的房子里,不能得到半点益处,还要支付由此引起上升的其它生活费用。想清楚后,80后、90后其实没有必要对这批老百姓产生羡慕。

  其实,这一轮房地产大泡沫,得益最大的不是房奴,而是地方政府、房地产投机客,他们是高房价的重要推动者,也是净得益者。另外,当我们大家羡慕首批房奴时,没准首批房奴还羡慕早他们一两年还能享受到单位分房的同龄人呢。

  首批房奴也许是幸运的,但仍然不能说他们告别了高房价泡沫,如果房价继续这样畸形地高下去,他们未来还有改善性住房的需求,在坐享房价上涨带来的财产性增值的虚幻感觉之余,迎接他们的可能是下一个痛苦。即便是首批房奴,他们也会再次因为后代而加入到“N批”房奴的行列中去。

  如果房价的上涨是市场化竞争的结果,公众自然无话可说,但如果房价的上涨加入了太多的非市场化因素,这样的房价上涨就是畸形,甚至是不公平、不公正的,这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可能有害无益。或者说,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未来应该在国家加大社会保障的前提下,体现出分层的特征,高端房价富人们爱咋炒咋炒去,咱老百姓只要能买得起房,哪管它是普通商品住房还是经济适用房、保障房,也不会理解暴发地产商“房子就是卖给有钱人”的言论,在中国文化的语境里,居者有其屋是每一个人的理想。

  羡慕首批房奴还清房贷后的无债一身轻,只不过是雾里看花而已。看清了事情背后的体制性根源和漏洞,看清了房价上涨背后的利益分配格局,你就根本不会羡慕首批房奴了。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 新闻习近平要求全党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 体育足协杯巴里奥斯2球 恒大胜贵州夺冠 视频
  • 娱乐直击姚晨新西兰大婚 姚晨招牌式大笑(图)
  • 财经央视广告招标总额158亿元 创19年新高
  • 科技近距离拍热带丛林巨型水蟒(组图)
  • 博客柴静:李安最大的冒险 吉林今冬首场雾凇
  • 读书勇如老虎猛如狼:中国哪个省的兵最厉害
  • 教育学生情侣街头摆摊卖臭豆腐引网友泪奔
  • 育儿英国4成婆媳关系紧张因孙子引分歧
  • 黄鸣:向证监会实名举证检测骗补门
  • 艾诚: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成全民公敌?
  • 何帆:中东局外局
  • 李光斗:解密2013央视广告招标
  • 西向东:中国大豆行业被美国人忽悠了吗
  • 陶冬:美悬崖发酵 日宽松转招
  • 陈思进:现在该买房还是租房
  • 罗善强:股息红利税政策惠及少数人
  • 王小广:下半年中国房地产发展及未来趋势
  • 王海滨:日本企业正在去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