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方华
今日社评
通过不断抹平农民工与市民的社会福利差距,通过不断推动城乡社会公平的实现,为农民工群体提供良好的当下处境和乐观的发展前景,农民工一定会成为推动中国城镇化进程和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十八大新闻中心举办的第四场记者招待会上,针对记者提到的农民工权益保障和户籍制度改革问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表示,党和政府都努力从制度层面解决农民工的权益维护、技能提升等问题,并将通过提升、创新、发展,实现大部分农民工由普工转变为技工,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在城市就地落户,部分转为新市民。国务院已经做出了部署,将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民工进城落户。
流动人口的归宿和农民工的权益保障,是转型期中国所面临的一个比较特殊的问题。一方面,受比较利益的推动和城市化进程的吸引,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流动,成为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另一方面,由于城乡户籍制度的长期固化,流向城市的农民工很难享受到平等的住宿、教育和社会保障权利,因而无法融入城市、成为新市民。数量庞大、平均年龄较低的农民工群体能否形成长期乐观的生活预期,不仅关系到经济活动的平稳顺利,甚至关系到中国社会的安宁与稳定。
关心农民工权益,积极推动解决涉及到农民工利益的问题,始终都是党和政府高度关心的重大课题,也是社会各界持续关注的热点话题。从近些年来的舆论走向和政策变化看,农民工落户城市的问题已经逐步从务虚走向务实,从人文关怀走向制度设计,并呈现出加速的趋势。
细心人不难注意到,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必须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则强调,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义务”二字的去掉,以及各地正在相继酝酿出台的异地高考制度,都显示出农民工子女的公平教育权益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在围绕“农民工融入城市”主题作研讨时,人社部副部长杨志明认为,农民工进城要做到“七个有”:进城有工作,劳动有合同,上岗有培训,报酬有保障,参保有办法,维权有渠道,住宿有改善。而在十八大的新闻发布会上,杨志明副部长又提出了农民工维权的“十个有”,即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生活有文化,子女有教育,发展有目标”。把文化生活、教育机会和发展目标列为农民工的基本权益,则意味着农民工向着新市民的方向又迈出了一大步。
农民工落户城市,当然绕不开户籍制度改革。但是,指望着通过废除户籍制度而一揽子解决农民工进城的问题,在目前看来并不现实。从实际情况看,城市户籍未必就是农民工最为渴望的东西。如果不能适应竞争性很强的城市生活,如果没有较高的谋生技能,如果不能获得良好的持续发展前景,即使有了城市户籍,要真正立足于城市并融入城市生活,恐怕也是非常困难的。把农民工问题解决的着眼点放在其劳动技能提升、收入提高,子女教育机会的公平实现,以及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普及方面,无疑是更现实也更有成效的选择。通过不断抹平农民工与市民的社会福利差距,通过不断推动城乡社会公平的实现,为农民工群体提供良好的当下处境和乐观的发展前景,农民工一定会成为推动中国城镇化进程和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曾经有人提出,要取消“农民工”称谓而代之以更有尊严的叫法,这样的提议无疑有着强烈的人文关怀意味,也显示出有识之士在社会公平问题上的深刻自省。但对于农民工群体而言,称呼的改变,远没有拥有归宿感更重要,远没有分享社会进步与城市繁荣的机会更重要。在推动农民工融入城市方面,再微小的制度进步,对农民工而言也将是时代的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