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时评
■周子勋
最近,关于延长退休年龄成为热议话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日前表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均寿命的不断延长,相应推迟退休年龄已是一种必然趋势,将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据悉,人保部已计划在2012年下半年启动有关退休年龄延迟相关系列政策的研究工作。
人社部的这番表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应。有专家认为,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延迟退休年龄有利于养老金收支平衡。但也有观点表示,延迟退休年龄不利于普通劳动者和低收入人群,并且会增加就业压力。截至6月12日,人民网(微博)关于此问题的调查中,93.9%的网友反对 “延退”,只有2.4%的人接受。
从现实状况来看,人社部的表态确有一定道理,延迟退休与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无疑能缓解养老基金所承担的压力。但站在社会公众的角度来看,这意味着中国养老问题将会遇到很大麻烦,而且随着中国老龄化的不断加深,养老基金的保障将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冲击。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字显示,截至2011年末,中国大陆有1.23亿65岁及以上老人,约占总人口的9.1%,规模超过欧洲老年人口总和。到2050年,中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将占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三成,劳动力人口与老年人口比将由2000年的10∶1下降到2.8∶1,老龄化的速度超出想像。
可以看到,目前我国范围内的养老金制度可以归纳为四种:公职人员退休金制度、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而我国目前实行的养老金制度基于1991年制定的三大支柱,包括保障体系计划、基本养老保险以及补充养老保险计划。该框架由政府、企业部门以及个人缴纳的形式获得资金,类似于强制储蓄。目前来看,三大支柱养老金制度成立的时间虽不过20年,却已出现了许多深具威胁的问题,其中最重要一点在于,养老金的回报率不足以弥补支出所带来的缺口。据世界银行(微博)此前公布的报告,如按照目前制度及模式,2001年到2075年间,中国养老保险的收支缺口将高达9.15万亿元。
更有甚者,根据近日由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及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分别组队出台的两份研究报告,对国家资产负债面临的中长期风险进行了预警。
报告认为,按问题严重性排序,来自养老金的负债位列中长期风险第一位,紧随其后的是环保成本、地方融资平台和铁路债务。根据测算,今后38年中,养老金累计缺口占GDP比重将达到75%,远高于环保成本,是融资平台和铁路债务对财政压力的近20倍。
而中国社科院《2011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对2010年企业部门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中各因素所占增支额的比例进行的测算显示,养老金水平提高因素占到53.78%,离退休人员增加因素占43.47%,其他因素占2.76%。当年将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提高137元,达到1362元,仅此一项措施就导致养老金增支819亿元。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整个养老金体系的运转遇到了非常大的现实问题,养老体系的改革成为目前一个关键问题。在目前全国性的保障体系刚刚有点眉目的情况下,养老保障体系的变动应该需要有一个战略性的眼光来规划,不能仅仅看到短期的矛盾与压力而把社会发展的根本给抹杀,这是最需要厘清的一个问题。
当然,对于养老问题,有观点认为,应在打破退休金双轨制的基础上再来讨论。今年两会期间,人社部部长尹蔚民也表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会在适当的时候向全国铺开,机关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将在此基础上推进。但问题是,当前事业单位养老改革步履维艰。据报道,自2008年底启动的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五省市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至今仍未取得实质突破。显然,现在地方与中央的博弈已经进入白热化。而如果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一直停滞不前,打破退休金双轨制也就无从谈起。
毋庸讳言,目前延迟退休计划可能对解决养老金的支付压力有一定效果,但是最关键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因此,我们的养老体系必须要朝着公平统一、合理全覆盖的方向改革。解决好现有养老体系内的不合理等问题,也为合理利用资源提供基础保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