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案>日前牛奶行业举办的内部研讨会上,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认为我国现有的奶业标准全球最低,主要是因为被个别大企业绑架。
(6月19日中国广播网)
关于奶制品标准“全球最差”问题,相关方面给出了两个自认摆得上台面的理由:一是我国72%牛奶都是散户饲养、散户生产,蛋白质自然含量达不到2.95,农业部为照顾绝大多数奶农的利益,把标准降低了一下;二是养殖环境比较差,细菌数真正按50万来规定,也是绝大多数达不到标准,定格200万,就能保证奶农生产合格的奶。此般理由,足以令公众纠结至崩溃。
因为奶牛生产不出更优质的牛奶,于是就将“合格”的标准线往下拉。这个逻辑似乎很人本,但让那些千千万万为低标准的“合格牛奶”埋单的消费者情何以堪?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在于平等无欺,消费者支付了不菲的货币,换得“全球最低标准”的牛奶,这究竟是激赏了效率、还是鼓励了公平?
素有中国乳业“大炮”之称的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说得很坦率,“伊利、蒙牛包括生奶、常温奶、巴氏奶这样的标准是他们起草的,把很多东西都塞进去”,真相究竟如何,取证起来难度不大。
我们为何要喝“全球最差”的牛奶?这不是简单地社会责任能回答的,也不是奶协能说明的,倒是对标准有甄别权与发言权的职能部门,对这个“全球最差”的标准,又该作何解释呢?
□邓海建(电视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