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本报记者周雪松
据媒体报道,央企整合再出新招,国务院国资委从 2011 年开始,将从央企挑选 30—50 名“尖子生”组成“强化班”,“冲刺世界一流企业”。据悉,首批央企“尖子生”多出自航空航天、石油、石化、煤炭、电力、电信、冶金、航空、海运、建筑、商贸物流等行业和领域,目前已初步确定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
对于中石化等央企来说,作为“尖子生”进入“强化班”,意味着国家将会给予重点扶持,这是一件好事。然而也许有人会问,像中石化这样频频遭到舆论质疑的企业,为何有关部门偏偏要大力扶持?
最近,天价酒事件让中石化形象进一步大打折扣。从“天价吊灯”到“天价酒”,再到近日媒体曝光的“豪华酒店”、“滥发奖金”事件等,中石化的“豪奢病”,无一不在刺痛公众的眼球。除中石化“天价酒”事件外,中海油天价薪酬事件同样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这些年,大多数央企经营业绩连年创下新高,确实赚了很多的钱,上缴国库的税收和红利也越来越多。但是也应该看到,央企作为中央管理的国有企业,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央企这些业绩的取得,往往与政府的关照和扶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是依靠市场垄断地位获取的。
在油价节节攀升的大背景下,一系列丑闻让中石化颜面扫地,舆论对此产生质疑在情理之中,但这似乎并不影响有关部门继续对它进行扶持。其中的道理再简单不过,因为后者与前者是相互依赖的关系。
当前,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无论是央企和还是地方国有骨干企业,都扮演着经济社会“稳定器”的角色。特别是某些央企,本身就很强大。中国迫切需要打造国际品牌,要树立象征中国实力的大国形象,也需要它们。由此也助长了某些央企娇生惯养与自我意识膨胀。
需要指出的是,要使中国真正强大起来,不能完全依赖国有企业,而是必须加快国企改革。当前,我国国有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效率不高,国有资本分布面仍然过宽过散,国企改革亟待进一步提速,推动股权多元化,推进国企整体上市,让国企成为公众公司。目前,国有资本收益仍主要在内部流转,较少用于社会公共资源,国企改革需切好蛋糕,更多惠及全民。
根据《国有企业的性质表现与改革》调研报告显示,2001~2008年,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累计获得利润总额为4.91748万亿,但同期少缴纳的利息、地租、资源租以及获得财政补贴共计64766.91亿元。如果排除一些不必要的各种享受补贴和各种低额的成本,2001年至2008年这8年间,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平均的真实净资产收益率为-6.2%。
这充分说明,除了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扶持部分央企做强做优做大外,国有资本加速退出竞争性领域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是还富于民,解放生产力的一条有效途径。诚然,保留下来的国有企业,还须进一步严格加强监管,严密防范国有资产被随意挥霍或被内部人控制的现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