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郑风田:别让半截子产业化毁了食品安全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13日 07:15  经济参考报

  □郑风田

  双汇重蹈三鹿奶粉覆辙,源于目前半截子的产业化模式。其实昔日“三鹿”倒下也是源于这种半截子的产业化,公司基本没有自建牧场,原料奶大都来自个体奶站。我国许多公司满足于只在加工上搞些产业化,而对上游源头的千家万户原材料来源基本处于“放养”状态,如果不改变目前这种“半截子”的产业化,未来食品安全还会层出不穷地出事。

  其实这种模式并不是无解,我国出口到日美的大量蔬菜、海产品,同样也是千家万户完成的,却可以出口到国外,标准要求及完成的质量都比国内还要高。双汇唯一要做的是改一改过去一锤子买卖的做法,多用一些精力来加强上游生猪来源基地建设,与农民建立稳定的紧密型供货关系,再略微让点小利,来保证原材料的质量安全。

  肉类奶类等食品企业与农民的合作有以下几种模式:

  其一是实行产供销一体化,自购土地,从原材料来源到最终加工成品,都在公司内部完成。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所有环节的生产都按公司的统一标准来进行,质量既统一又有保证,管理成本也低。这是目前欧美大型农牧食品企业通行的模式。这种模式只能在我国小规模地开展,不可能通过大规模买地租地进行,如果真要进行,就只能到其他国家买地了。其实走出去也是一个趋势。

  其二是返租倒包模式,也就是通过资本下乡,公司借助当地政府把农民的地长期租下来,统一进行生产管理,但会聘请失地农民来进行生产,农民要按公司的要求进行严格生产,由公司的检验员统一检测,这种方式对那些对原材料要求很高的企业采用。

  其三是紧密型的订单模式,公司与当地政府或者专业合作社合作,签订订单,由当地政府与合作社约束农民按照订单来生产,通过本地生产者相互监管以及株连式的惩罚来保证质量要求。

  其四是放任的市场收购型模式,也就是加工企业或者坐等农户上门卖,或者是公司设立收购点,由中介或者农民自己送货上公司收购点。目前这种方式最传统,也最常被加工企业所采用,质量也最不靠谱。猪、奶等产品在卖给公司时经历两个压价过程,其一是中介从农户手中采购时压价,其二是中介在卖给公司收购点时再经历一次压价,双方都是买卖关系,都只追求价格,尤其是强势的公司一方在收购中还提出诸多其他的高要求,往往使中介与农民的利益得不到保证,这些中介与农民只能通过掺假等方式来获取利润。

  所以双汇用不着非要采用第一种方式亲自养猪,也办不到。双汇完全可以采取上述第三种紧密型的做法,与养殖大县、大猪场建立密切的订单关系,双汇目前这么大的规模,在市场上已形成一定的占位优势,与养殖场和农户生猪合作社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也能够确保公司未来的生猪来源数量与质量,只是需要投入比较大的精力。

  (本栏目稿件只反映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