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经济周刊:用工荒倒逼了谁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02日 00:21  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评论员

  新春伊始,正值每年招工高峰,长期作为农民工外流主要接收地的沿海地区频频发生用工短缺。仅深圳一地,据当地劳动部门统计,节后企业用工缺口即达80万至90万人。

  沿海地区“用工荒”现象并非今日始见,可惜的是,对于这个深刻预示中国发展重要变量面临拐点的征兆,此前多有“狼来了”式的呼叫而少有实质性、根本性的对策,而其后的国际金融危机一度造成的出口锐减,用工需求的暂时性萎缩客观上起到了干扰观察的作用。

  从大的时间跨度来看,中国的劳动力状况由无限供给转变为有限剩余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眼下,促成这种转变的一系列条件正在渐次汇集到一起,仅就供给而论,不可逆转且不断凸显的基础性变化即包括:

  其一,历经20年持续外流,2004年时,农村外出就业人数已达到1.18亿人,占全国农村劳动力比重为23.8%,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趋于下降;其二,伴随农村社会经济环境趋于好转,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机会成本显著提高;其三,行之有年的生育政策造成农村劳动人口占比不断下降,15岁~64岁人口将从2000年时的5.23亿人快速降至2020年时的3.6亿人,2030年时的2.47亿人。

  伴随供给减少这一长期趋势,中国的劳动力需求总体保持上升态势。以中低端制造业为例,在长三角一地,有预测称,在各种条件配套的情况下,2025年前后,江浙沪制造业占全球比重有可能达到8%左右,超出目前东京都市圈制造业占世界比重的1倍多。

  寄望于市场自发调整(如产业升级)以适应上述供求变化并不现实。因为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带有大量盘跟错节的非典型特征,往往使得增量式、修补式的调整如泥牛入海、雪狮向火。

  我们知道,西方国家工业化建设普遍历时100多年,其间逐渐经历劳动密集型工业、资本密集型工业、技术密集型工业、知识密集型工业,其人力资本有较为充裕的时间稳步提高知识含量并实现有序转移。而中国的情况却是,短短30年来即已奇迹般地开始迈入工业化中后期,相比之下,迄今仍占人口多数的农村人口很难通过自身调整跟上这一进程。

  如同一个硬币的另一面,因为人力资本的不足,中国真正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工业部门大量集中在中低端产业链。这些产业部门之所以能够取得竞争优势,其最大的原因即在于劳动力的廉价,这种状况反过来又造成农村劳动力动辄用脚投票,企业则据此更不愿意进行人力投资。

  现实表明,单纯依靠市场力量是很难解决好“用工荒”的。因此,当下真正有义务并且有能力打破僵局的,应该是公共政策先期介入并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其中包括改革不合理的户籍制度、构建统一完整的社会保障及就业制度,以及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等等。总之,“用工荒”的出现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至今的必然之果,对于这一现象的破解,当然也只能通过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方能完成。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