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证报社评:警惕低成本融资吹起地价泡沫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16日 06:45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 社评

  仿佛一夜之间,众多“地王”在一线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面对令人咋舌的“天价地”,人们不禁要问:这些竞得“地王”的房地产商,底气从何而来,为何砸下重金毫不手软?

  在“资金为王”的土地拍卖中,大国企在融资方面的成本优势突出,当然底气十足。

  与2007年时民营企业称雄土地和房地产市场有所不同,在今年新加冕的这些“地王”中,很多都贴有大国企甚至央企的标签。例如,中国电子集团下属的成都中泽置业,以19.6亿元拍得北京奥运村乡地块;中国化工集团下属中化方兴,以40.6亿元拿下北京广渠路15号地;上海绿地集团以12亿元竞得徐汇船厂路的“上海最贵”地块后,又以30.25亿元夺得北京大兴黄村地块。此外,广州、重庆的新“地王”分别被广州城建和保利地产夺得。

  大国企及其下属公司频频夺得天价“地王”,充分显示了这一轮土地市场火爆具有明显的“资金推动市”特征。

  上半年新增信贷7.37万亿元,房地产企业获得资金相对容易。而比起民营企业来说,大国企尤其是央企获得贷款的渠道更加通畅,成本也更低。不少银行在利润增长指标压力下,为了维护优质客户,银行愿意为大国企贷款提供九折的最优惠利率。此外,上半年票据融资占全部信贷的23%,央企握有大量票据,是票据融资的主力。以一季度票据融资平均利率1.88%计算,通过票据融资可以节省最多三分之二的融资成本。大国企在融资方面的成本优势明显,在土地拍卖中当然底气更足。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李荣融表示国资委核准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不超10户,而近来一些频频露面土地竞拍的央企显然不是以房地产为主业。为何制造业企业“转行”房地产业成了一种趋势?一些“地王”竞得者表示,是从保证企业利润角度出发作出的选择。这恐怕是一些央企变身“地主”的深层原因。

  在4万亿投资计划下达后,银行中长期贷款有60%左右进入基础设施行业和制造业。而目前我国制造业产能过剩已经达到 30%。一些央企低成本融来大量资金,不可能投向产能已经过剩的主业,但又缺乏其他实体经济投资渠道,想投向股市更面临种种限制,因此流向土地市场和楼市竟成为一种现实的选择。

  从地方政府来说,为了完成投资计划,今年面对空前巨大的财政压力,“卖地生财”再次在一些地方兴起。数据显示,6月全国财政收入增幅大升,主要是由于非税收入同比增长1.61倍,其中不乏土地出让收入。但上半年我国地价总体水平比2008年下半年略有下降,这似乎意味着地方政府增收的空间还很大。

  在央企、银行、地方政府的这场资金游戏中,三方似乎各有收益。问题是,原本为了刺激经济复苏而增加的投入,如果绕开实体经济,流向土地、楼市等市场,那么刺激经济的效果势必大打折扣,甚至可能会催生资产市场大泡沫,从而导致经济新一轮探底。

  建立在成本大幅上升基础上的“繁荣”不可能持续。我国上一轮房地产市场调整正是始于2007年下半年“地王”频生时期。据测算,当时房地产行业约四分之一的信贷资金沉淀在土地上。对于房地产这样一个高负债率的行业来说,风险可想而知。结果,地价很快在全国范围内被炒高,大量开发商被套牢在自己高价拍来的土地上。据统计,2007年轰动一时的“地王”竞得者或选择退地,如志诚企业、苏宁集团,或延期动工,如万科、保利,还有的降价销售。

  然而,这轮“地王”竞得者称,价格没有超出预期。他们似乎对可能降临的地产泡沫并不害怕。究其原因,除雄厚的资金后盾外,恐怕还来自人们对于中长期出现通胀的预期和政策稳定性的期待。就像美元成为国际金融危机中最抢手的通货一样,土地也是通胀趋势下的避险天堂。

  不过,未来政策转向将是“地王”竞得者面临的最大风险。现在,楼市泡沫已经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除了下半年信贷政策可能微调外,国土部已经表态,将对 “地王”们的开发进行全程监管,改动容积率、延迟竣工等手段都将受到严控。在“地王”竞得者意气风发、放手一搏时,也该掂一掂政策这张牌的分量。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