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星事件:网上招聘无需否定,但轻视审核就不对了 | 新京报快评

  来源:新京报

▲家属贴出的李文星生前照片。 图据新京报网▲家属贴出的李文星生前照片。 图据新京报网

  通过BOSS直聘找工作、陷入传销组织、溺亡……东北大学毕业生李文星命陨“招聘骗局”事件,引发广泛关注。目前李文星因何溺亡,其死亡跟传销组织有无关系,仍待调查,但这起悲剧留下了太多可堪反思之处。

  从舆情看,传销固然成了矛头所指,涉事招聘平台亦被推上风口浪尖。有些网友指出,舆论炮火密集对准招聘平台而非传销,是避重就轻、颠倒主次。毋庸置疑,该事件中传销组织是最直接的作恶者,BOSS直聘则是在审核不严中间接为其提供了方便,责任次序不可含混。

  但在传销现象已陷入“言说倦怠”的背景下,讨伐有关直聘平台,也是为了让评论找到新切口:毕竟传销不是“新闻”,传销搭上互联网平台的便车则是“新闻”。传销组织布置陷阱并将人往下拉很可恶,该直聘平台无意间将人往坑里推了一把,也难辞其咎。

  BOSS直聘很难甩锅,但这似乎还殃及了整个网上招聘行业。在网上,有门户网站发起了“你还相信网络招聘吗”的投票,结果大多数人都选择了“不信”,这很是耐人寻味。

  该相信网上招聘吗?这问题其实很难回答:就像社会道德地貌是坑洼不平的那样,网上招聘向来也是良莠不齐,没法一概而论。对于网上招聘,我们应该视具体问题而论,而不应一刀切否定。

  以模式创新名义闯入垂直的互联网招聘领域的“轻审核”式直聘,存在一定的风险。

▲李文星与丁页城的对话。▲李文星与丁页城的对话。

  都知道,网上招聘跟线下招聘相比,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节省了某些时间精力成本,这些成本包括让应聘者来回奔波的麻烦,而不应包括对用人企业的审核成本。恰恰相反,由于止于“线上”的招聘流程隔绝了当面聊的可能,让应聘者知悉招聘企业真假的难度提升,网上招聘平台更应尽到资质审核责任,更该为招聘企业的真实性兜底。

  但某些“轻审核”式直聘,却只顾着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做成本上的“减法”,而不做责任上的加法。它将审核淡化和后置的做法,看似颠覆了以往网上招聘对招聘信息“先审核后显示”的路数,实则预留了巨大的风险。

  像BOSS直聘原来奉行的“只发一个职位,资料合规,可以先发;不触发举报,可以招聘”的先显后审机制,变应有的“事先审核”为“事后出问题再审核”,的确是省掉了招聘企业的入驻程序成本,可应聘者被骗了举报了才处罚资质审核的模式,无异于给“李鬼公司”大开方便之门。

  在Web2.0时代,互联网平台“以UP主(视频音频上传者)带动UV(访客)、用UGC(用户自主生产内容)拉动DAU(日活跃用户数)”,是很常见的策略。招聘平台也要靠招聘企业入驻和发信息,才能吸引应聘者,才能在招聘市场跑马圈地攒流量。饶是如此,比起那些知识社区,招聘平台发布的信息,攸关很多人的职业选择和人身安全,哪能重拓展招聘资源而轻起码的审核?

  如今BOSS直聘方面已发公开信,宣布从8月3日凌晨开始,全面进行了调整,对于所有招聘者执行事先审核认证的流程。这其实也表明,在网上招聘领域,那些材料、身份和人脸识别等缜密审核流程麻烦是麻烦了点,却是必不可少的。

  这也是李文星事件的启示:网上招聘无原罪,但正如媒体得为新闻的真实性负责一般,网上招聘平台必须为招聘企业的可靠性负责,要切忌在“疏于审核”中落得个不靠谱之名。

  文/佘宗明

  编辑:与归 纯洁 吴敏 刘喆  校对:陆爱英

责任编辑:陈楚潺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