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5月23日09:01 新浪综合

  美团的回应尚不能“实力服众”

  来源:南方都市报

  关于美团的种种危机传闻,在此前的一定时间内,已经被曝光过很多次,而最近一次危机,有接近美团融资的内部人士曝光,仍处于大量耗钱阶段的美团遭遇了大股东腾讯拒绝领投,“羊群效应”下,更是打击了其他一系列投资机构的意愿。按道理说,“金主”谁也不嫌多,这种内部的博弈确实容易一石激起千层浪,事件也吸引了大量媒体关注。面对质疑,美团点评回应称,腾讯弃投是子虚乌有,目前美团点评整体业务已经实现盈亏平衡。可这些回应,就真的够了吗?

  要知道,阿里在出售其所持美团股份,后又通过蚂蚁金服狠砸60亿到口碑网,可以说与美团形成了直接的竞争关系,遭受打击下,自此美团的融资进度和上市计划,并不如原本大家预想中那般顺利。所以这次又有类似的信号出现,难免引起猜疑。而且更为严重的是,阿里曾是美团B轮和C轮的投资者,曾经带去了资金、人力和支付等方面的支持。在美团和大众点评合作时,美团已经转向拿到了腾讯领投的33亿美金。相比很多创业公司拿到融资后与“金主”协同发展,美团斥巨资购买支付牌照,企图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分羹,就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美团的下一步融资计划如何,国内融资渠道是否被堵死,国外融资渠道又能否拉它一把,质疑的声音仍然不断。笔者倒是觉得静待美团拿出成绩单即可,对于美团来说,是悲是喜自有定夺,毕竟距离美团上一次公开的大手笔融资已经过去将近一年,且该次由华润创业联合基金完成的投资甚至没有公开相关金额。而业界对美团的进一步担忧,却是其近期不断涌进已经“拥挤”的领域,这些质疑则更值得美团乃至其他很多互联网公司去思考。

  互联网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在已有业务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开拓新业务无可厚非,比如微博的直播、阿里的社交,均有迹可循。前者早已有庞大用户和资讯支撑,后者也有庞大的用户,而且这些非O2O的新业务,对他们来说,开拓的难度是十分可控的。看起来仍有些“动荡”且尚未上市的美团,却不断涌入新领域,就广泛被业界质疑是从“独角兽”向“八爪鱼”的过渡。笔者看来,这个比喻本身,倒不是绝对的负面。然而,要成为好的“八爪鱼”并非易事,团购起家的美团进入酒旅、支付、打车、短租等领域,无一不是竞争者众多,酒旅的携程、去哪儿网等,支付领域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打车领域的滴滴等,靠代理支撑的酒旅业务尚未稳固,却又进入短租领域与途家、爱彼迎、小猪短租等抗衡,而且最近美团还宣布进入共享充电宝领域。总体来看,如今连外卖也还在鏖战之中,又要扩充业务,难免有扩大门面提高估值之嫌。而且,美团的内忧外患,还不止于此一方面:美团的盈利谜团,曾经被曝光的高管变动、裁员传闻,很可能都让王兴和美团团队疲于招架,人是O2O企业的“神经末梢”,当人口红利流失,这些末梢不得不被重视。

  人被质疑到一定程度,恐怕都要有所回击,更别说一家大型的O 2O企业。于是乎,美团也在这轮质疑发酵了一段时间后,“姗姗来迟”地发布了相关公告,试图回击种种质疑,并表示公司的业务良好,各种传闻都是子虚乌有,并不存在融资危机的情况。然而,作为投资者或业内人士,判断一家企业的健康程度,无非还是盈利能力和内部管理,到底盈利情况如何,不断开拓的新业务之间协同情况又是如何,才是一家企业给予市场的最大承诺。

  美团近日因为一则涉嫌歧视的招聘信息“曲线”上了头条,但归根到底,外界对美团本质的关注,仍是其融资、上市以及公司是否健康的问题。实际上,处在风口浪尖上的互联网企业,有一些短时间内解释不通或者外界不了解的“痛处”被质疑,其实相当正常,互相质疑、发公告都是互联网常见的套路,但如果对辟谣或者解释,只有“整体盈亏平衡”和似乎有所侧重的几个干巴巴的数字,以及几句对自己有利的“老资料”,似乎还不足以“实力服众”,能反映问题核心的各业务间协同性如何、整体平衡到底是亏是盈,至少目前仍难看出一个确切的答案。最近一家酷爱辟谣的公司是乐视,但结果大家都看到,辟谣仍难掩盖其内部种种问题。

  南都经济评论员 钟键挺

责任编辑:陈楚潺

热门推荐

APP专享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