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马歇尔援助计划“ 应该内容大于形式
证券时报记者 贾壮
二战结束后,美国推出了“马歇尔计划”,对欧洲各国进行经济援助。该计划于1947年启动,持续4年之久。计划结束时,西欧大部分国家的经济恢复到了战前水平,美国在此过程中也受益匪浅。“马歇尔计划”被视为一个国家扩大国际影响力的典范,经常被人所称道。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经济规模已跻身世界前列,应当发挥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国际影响力,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巨额的外汇储备和庞大的产能,需要提高外汇储备的使用效率,并为过剩产能找到出路。于是,近年来不断有专家学者提出建议,应当推出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
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其目的概括起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台面上的目的,帮助二战后欧洲国家走出阴影,快速实现复兴,说白了就是拉兄弟们一把;二是台面下的算盘,填补冷战大幕的最后一点缝隙,摆开与前苏联争斗的阵仗;三是为美国国内的强大生产能力找市场,推动美元进入欧洲,实现名利双收。可见,“马歇尔计划”的政治、外交考量多于经济考量。
中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了需要积极走出去的阶段,我们没有必要扭扭捏捏。“马歇尔计划”的精髓可以作为走出去的借鉴,学习成功经验并无不可,但是,中国目前仍属于发展中国家,既无“救世主”的实力,也没有称霸世界的野心,所以积极走出去的目的中经济成分更多。做生意以和为贵,赚钱是最终目的,走出去的内容应当大于形式。
大张旗鼓地推出对外援助计划,还面临着诸多现实困难。首先是中国面对的国际政治环境非常复杂,稍微脱离经济目的,就很容易被贴上政治标签,阻滞事情的进展。其次是资本大规模走出国门的技术准备有待进一步完善,包括资本项目的有序开放,人民币国际结算和储备地位的提升,风险防控措施的持续完善,等等。另外还有援助目的国的市场容量问题,规模猛然提升,当地能否接纳存在疑问。
所以说,与其敲锣打鼓“送援助下乡”,还不如和风细雨地稳步推进。实际上,近年来中国采取的策略正是后者。一方面,中国正积极加强同其他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合作,特别是在铁路建设上,中国高铁正以“高铁速度”走向世界,而推动和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正是当年“马歇尔计划”的主要内容之一。另一方面,中国还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安排方面积极出击。除了国内的进出口银行和国家开放银行积极参与之外,中国分别牵头筹备了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两个国际多边开放金融机构,是在现有的国际开发金融安排的缝隙中拓展出来的空间。虽然演进过程充满艰辛,但努力的方向是正确的。
更长远地看,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正在推进中,简单的援助计划显然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