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高度期待的三中全会公报公布。
很多人读不懂,这个公报跟预期相比,好在哪?不及预期在哪?
说不及预期吧,是有道理的。看看股市的反应就最明显的说明这一切了。11月13日,出乎所有人意料,A股走出了快速下探,沪指破位,新题材受到权重拖累形成了恐慌式杀跌。
这说明,按照市场的解释,三中全会的公报并没有超出市场预期。
这种提法是否正确?从目前公布的公报来看,三中全会究竟传递了什么样的改革思路呢?
在本次会议召开之前,市场对于三中全会的内容已经做出了非常全面甚至是大胆的猜测。从二胎政策、能源改革、国企拆分到土地流转不一而足。对于会议的重要性,市场都有一个充分的预判。乐观者认为这将是中国经济的又一次巨大转折,恰恰是在会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提出的383改革方案,进一步推升了对于大刀阔斧式改革的预期以及市场的热情。但我们估计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既有利益方的阻力是有的,所以也有声音认为未来中国的改革仍然将是渐进式的,一些关键领域的改革难以一蹴而就。
从目前发布的公报内容来看,至少是经济领域的改革力度,与市场的乐观预期确实形成了差距。如果要从会议公报中搜索所谓的“硬货”,那么实际上真正的亮点确实比较有限,更多的举措遵循着一直以来的基调。
但实际上,如果我们跳出经济改革的范畴来看此次的三中全会公报,是可以找到超预期的成分的。这个超预期体现在哪呢?从目前公布公报的一些蛛丝马迹来看,三中全会改革的大方向和部分领域是超出预期的。
我们可以做个对比,此前对于改革的提法,一般都是“经济改革”,这次转向了“全面深化改革”,改革的领域其实远超之前市场对于其仅经济改革预期。
另外,还可以做一个对比。历届三中全会的改革议题,几乎全部以经济议题为主。比如,10年前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核心议题是《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而20年前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讨论的核心内容则是《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议题更加广泛《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议题肯定是要拓宽了,经济议题的重要性自然而然的下降。
从这里就能看出来,本届三中全会《以全面市场化改革为总基调》,不再像此前两轮三中全会仅仅局限于“经济体制改革”,而是将“市场化”的改革议题从经济进一步扩展到了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有关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会占据本次改革议题的半壁江山,这成为本次会议不同于以往三中全会的最大特点。
所以,仅以经济内容来概括十八届三中全会是比较狭隘的看法。十八届三中全会与之前几次的三中全会有很大不同,它在经济之外的议题相当丰富。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都说明党中央对政治和经济的掌控力进一步加强。在这些目标正确的时候,这会让突破改革障碍变得更加容易。公报中对司法、反腐、文化等制度建设的强调也同样值得去关注。
可以乐观一点的估计,三中全会带来的很可能又是一轮中央对于下属部门收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之后,高层如果想进一步推进改革关键点的突破,则会更加容易。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政治策略。
不管怎么说吧,仅凭会议公报来推测领导的经济政策思路有相当的局限性,公报并不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全文定稿,因为篇幅所限,会议公报高度凝练,因此可能掩盖了一些隐藏在细节中的重要变化。另一方面,因为时间所限,仅仅三天的三中全会不可能将未来几年的经济蓝图画得多么详尽,更多的政策措施还需要在未来的细化中逐步成型。
因此,我们仅能通过对会议公报经济内容的分析做出一个大致的判断。根据现有的信息,我们可以勉强拼凑出三中全会的朦胧感。这个朦胧感包括一个关键点:就是本次全会传递的仍然是“渐进”改革的调子。在土地及生态和政治体制等领域,三中全会发出的信号超出了市场之前的预期,而在国企改革、垄断行业改革、城镇化方面似乎又有些不及预期。
这也正反映出了改革进入深水区后的复杂,指望一次会议就能够解决中国经济面临的这些深层次障碍显然不太现实。(作者系CCTV证券频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