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长期看提高油品品质成本增量接近于零

2013年04月19日 10:19  东方早报 

  李志青

  为改善空气质量,提高油品品质是必经之路。国内两大成品油供应商都表示,根据国家对成品油质量标准的相关规定,将投入巨资用于推动油品品质提高。说“投巨资”,言下之意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既然油企投入了成本,那么市场就应承担相应的油品涨价。

  与上述情形类似的是,3月29日,美国环保署就一项大幅提高油品品质及空气质量标准的政策向公众公开征求意见,该政策拟将油品中的含硫量水平从当前的30ppm(相当于一吨燃油中含硫30克)降到2017年的10ppm。空气中的含硫量及雾霾也将因此而大幅下降。如果这一政策按计划成行,美国境内所有成品油供应公司都必须改进技术和设备,以达到新的油品标准。

  那么,这样的政策会对消费者产生什么影响呢?据美国环保署估计,短期内成品油价格的确会受到一些影响,每加仑汽油将涨1美分,相对于每加仑3-4美元的价格而言,涨幅约为0.25%~0.3%,基本可忽略不计。更何况,从以往经验看,长期油品价格还会进一步回落,基本不会受到类似政策影响。当然,美国国内成品油生产企业极力反对实施新的油品质量标准,认为这会推动油价走高,他们估计的涨价幅度达到每加仑9美分。

  那么,我们究竟应如何计算提高油品品质背后的经济账?提高油品品质到底会否带来涨价效应?如果涨价,那么其中原因何在?

  首先,我们来看提高成品油品质带来的成本效应。常理告诉我们,提高油品品质必然带来各种直接和间接的投入和成本,包括如下几种:

  一、成品油企业的油品生产要满足新的标准,必然进行技术升级、设备改造等,这会产生直接成本;二、各级政府要有效实施新的油品标准,也必须进行相应人力物力投入,这会带来间接成本;三、为与成品油更高的品质相匹配,车辆生产企业也必须进行相应技术和设备更新,即用更加高效和精细的零部件来配合更加清洁的成品油,以产生最佳减排效果,这样又是一块间接成本;四、在油品品质提高、空气质量得以改善的预期下,政府和社会将来有理由放松对车辆使用的约束和控制,从而增加道路交通的堵塞和车辆行驶的风险,进而增加各种间接的社会成本。最后一种成本虽然现在不可见,但已有很多研究在做这方面的测算工作。

  总体上,前三种成本发生在短期,最后一种成本发生在长期。尽管成品油企业最介意第一种直接成本,这和他们自身息息相关,但实际上,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应该是后面几种间接发生的成本。

  其次,上述成本,是否便能成为油价上涨的理由呢?

  按照直观感觉,有新增成本自然应涨价。但判断涨价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提高油品品质与成品油消费间的经济传导关系。

  先要看,提高油品品质后,成品油的消费会增加还是减少。其一,根据有关研究估计,目前距离实现中国汽车总消费的最高峰,还有一段时期。这说明成品油的消费规模会继续扩大。其二,就单个消费者而言,油品品质提高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反弹效应的作用,行驶里程数会增加,即消费者认为空气变得更干净了,值得增加出行规模。汽油消费量也会随之增加。这两点都说明,未来油品品质提高后,油品消费量会有增无减。

  再要看,成品油的消费规模增加后,价格会如何变化。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某种商品的消费水平增加后,如果供给水平不变,就会出现价格上涨。问题在于,如果中国的成品油需求大增,供给水平会维持不变吗?实际上,中国成品油供给并非割裂于世界成品油市场,两者是紧密关联的,一旦出现中国国内成品油价格大幅上扬的情况,世界成品油供给会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反应,即增加产能。当前中国从世界范围内的产油国进口石油,便是中外双方对国内旺盛需求做出的反应,其结果是平抑价格。

  最后要看,成品油生产成本的增加会否减少供给水平,从而波及价格。这一点是有可能的。但同样,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致力于提高油品品质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属于一次性成本,必须根据其折旧周期分摊到未来所有产能中,相对于成品油的巨大消费量而言,摊薄到每升汽油的成本究竟有多大,这值得斟酌。

  此外,在油品品质提高和国内汽车消费增长的刺激下,油品消费大幅提高,会带来油品生产的规模效应,从而令提高油品品质的投入成本部分或全部抵消。还有,若油企真的因短期投入而不愿多生产成品油,成品油市场出现供给相对不足、带动价格上涨的情形,则只有一种情况可长期维持这种供给不足,就是垄断。否则,除了消费水平,任何供给方都无法真正影响市场价格。

  归纳一下:提高油品品质,短期内有限增加直接成本,会影响供给和价格,但长期看,直接成本的增加量接近于零;同时,油品消费量出现反弹,油企获得规模收益,自由竞争下的市场油价最终仍应与世界油价趋同。就此而言,控制垄断、创造竞争,仍然是消除由油品品质提高导致的涨价效应的有效途径。

  (作者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习近平夫妇入选时代周刊最具影响力人物
  • 体育李娜入围《时代》杂志百大影响力人物
  • 娱乐港媒曝曾志伟和妻长期分居 20年没行房
  • 财经地方密集拜会铁老大:盼加大铁路投资
  • 科技中国雅虎邮箱之死:终生承诺变终结
  • 博客吕令子大学生活照(图) 戴旭回应南周访谈
  • 读书邓蓉详解:1968年邓小平专案组成立记
  • 教育精英入围城 在港内地生的“七年之痒”
  • 育儿5岁男童遭女幼师掌掴全身多处挫伤(图)
  • 罗天昊:铁路提速不可因人废事
  • 姚树洁:H7N9疫情的初步分析
  • 叶檀:地方债危机倒逼改革
  • 郭世邦:小微企业融资出路在哪
  • 于晓华:黄金价格崩溃只是一个短期现象
  • 张明:中国不应低估去杠杆化风险
  • 刘杉:中国经济需要去除三大病症
  • 章玉贵:中国的地方债风险及其治理
  • 冉学东:金价下跌必然预示着房价下跌吗
  • 袁一泓:呼吁彻底断绝福利分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