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河:厚道的城市化之路

2013年03月04日 07:01  人民网-人民日报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的确触目惊心。曾经有学者概括,现代城市化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市病”,表现在住房、交通、环境、就业、安全、卫生等方面;二是“城市文化病”,即人们对城市本身的怀疑、失望、厌恶、憎恨甚至敌视等极端心态与行为。

  有西方学者提出,现代城市化在根本上是一种西式的“城进农退”城市化。由于以与自然对立和对乡村排斥为理论基础,这种扭曲的城市化注定对自然、对农村、对弱势群体不厚道,难以避免无根性和不可持续性。

  上述概括或有偏颇之处,却有助于戳破以大城市为基调的西式城市化的美丽神话, 让我们直面现代城市化问题,寻求对策。大城市病是环境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不好,将直接威胁现代化进程和国家生态安全。用大卫·格里芬的话来说,“如果放任生态危机,人类文明将在全球追求无节制的发展中走向终结”。

  现代城市化的弊端表明,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城乡共荣的城市化模式十分必要。这种新模式应该是现代城市化的升级版,主张都市与田园交融、工业与农业和睦,发展有机、有根、有情的“审美城市”。

  目前一些国家正在展开的社区支持型农业、城市农业以及城镇转型等运动,是新型城市化的重要探索。

  社区支持型农业运动近年来在美国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城里年轻人下乡从事农耕,开设小型有机农场。社区支持型农业不仅是城市反哺农村,更是农村哺育城市、农业支持城市,是实现城乡和谐发展的“绿色”通道。社区支持型农业鼓励更多小农户采取有机农耕的方式来善待土地,真正体现了“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的厚道。

  一度陷入低迷的城市农业运动再度焕发生命力。人们日益意识到,单纯以经济衡量方法看,城市土地用于农业获益很低,但考虑社会和生态方面的回报,“其价值就会凸现出来”。在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增加绿色植物,缩减粮食生产环节和减少碳排放量等方面,城市农业都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城镇转型运动”是另一种有根化努力。“城镇转型运动”起源于英国托特尼斯郡,倡导可持续生活方式和重建当地生态复原力,因地制宜减少能源消耗,摆脱对石油的依赖。

  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掣肘,这种新型城市化路径在西方至今尚未大规模出现。

  反观中国,不仅有“天人合一”等优秀文化传统,还有从工业文明提前跨入生态文明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中国的高铁、移动多媒体、新能源等技术,为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荣提供了重要支撑。这种城乡并茂的城市化如果成功了,不仅会造福中国人民,也将为世界和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

  (作者为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贾庆林:政协提议建非正常上访终结机制
  • 体育超级杯-舜天2-1恒大夺历史首冠 视频
  • 娱乐苏越诈骗案再起波澜:检方提起抗诉
  • 财经宗庆后:建议向每户市民提供一套经适房
  • 科技苏宁张近东谈电商弊端:VIE现扭曲效应
  • 博客台湾版医保生小孩只要900人民币
  • 读书钩沉:张春桥为何抵制毛泽东给贺龙平反
  • 教育艺考玄机:台上会抢戏 台下懂做人(组图)
  • 育儿留守儿童偷钱被外婆绑柱子上身亡(图)
  • 郭士英:城市化的路径依赖与主要问题
  • 聂庆平:转融券试点启动对市场意味什么
  • 王东京:谁在妨碍扩大消费
  • 黄鸣:品牌老三度过时了
  • 于晓华:国五条只能刺激房价继续上涨
  • 姚树洁:香港为啥限购奶粉
  • 管清友:中国政府债务扩张及其风险
  • 刘纪鹏:将发改委改为改革与发展规划总署
  • 栾中校:加税20%谁与民争利最后一搏
  • 张旭昆:香港奶粉限购令 贸易保护的变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