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城镇化需要强化产业支撑

2013年02月27日 01:51  第一财经日报 微博

  在新型城镇化被提到战略高度、城镇化可能提速的大背景下,提防“伪城镇化”的呼声渐响。一些人担心,许多地方已在上马新城建设项目,谨防城镇化被简单演绎为新一轮的“造城运动”。

  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基本问题,其对于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已经越来越清晰地为人所认识。中国经济的未来,需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而城镇化正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也是破解“三农”难题的重要路径。

  中国的城镇化,并非是一件新鲜事。事实上,若以改革开放为起点来看城镇化进程,这30多年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也正是不断城镇化的一个过程。到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过50%,若按城镇户籍人口统计,城镇化率也达到35%左右。

  现在大家谈及城镇化,多强调新型城镇化。所谓“新”,是要与过去的“旧”相对而言。而“旧”的含义,大抵又与人们所提醒的“伪城镇化”联系在一起。说到底,人们担心的,是未来的城镇化仍旧不能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是仍然简单地理解为城市建设,是城镇化进程不尊重规律,不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这样的“旧”,确实需要警惕。

  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这是一个正确的观点,也是此前围绕城镇化这一议题舆论所着重探讨的。人本意义上的城镇化,主要强调要深化改革户籍制度,强调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强调要见“物”更要见“人”。如果做不到这些,则问题会很大。至少,城镇化的意义会大打折扣——扩大内需的目标难以实现,城市建设的浮夸现象或也会很普遍。

  回顾过往的城镇化进程,不少地方走的确实都是“规模扩张式”的道路。城镇化的过程,往往伴随着的是投资扩张的热潮。城镇化以土地为重要抓手,靠的是投资和工业拉动。主要问题表现在:既没包含人的城镇化的应有内涵,也没有考虑到合适的产业支撑。这样的城镇化,显然不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镇化。

  城镇化是一个大战略,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其进程必须充分尊重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在强调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之外,还要强调不断强化产业支撑,要和资源、环境相适应,要合理利用好土地。另外,在城镇化形态上,不同规模和层次的城镇发展要相互协调。

  也就是说,城镇化是一个城市建设的过程,也是将农民(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转变成市民的过程,还是一个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坚持城市发展与产业成长“两手抓”的过程。倘若缺少合适产业的支撑,倘若不能把城镇化与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业、促进就业创业结合起来,所谓“睡城”再现,也是极有可能的。人的城镇化也只能成为一句美丽的口号。

  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粗放式的发展。众所周知,这样的增长所付出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沉重。资源的压力早已显现,如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上升到57%。环境的形势也日显严峻。如此国情,决定了未来城镇化必须走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的路子,否则环境污染的形势恐怕还会加剧。

  城镇化是个重大战略,其重大性不仅体现在意义上,也体现整个城镇化进程任务艰巨、纷繁复杂。比如,城镇化必会牵涉土地问题,如何确保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高效配置,是个考验;在利用土地过程中如何避免赶农民“上楼”、耕地“占优补劣”等乱象的发生,也是一个考验。另外,城镇化不可“一刀切”。不同地区、不同禀赋条件下的城镇化,当有一个尊重个性的考量。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解放军四总部明确按战斗力标准花钱办事
  • 体育亚冠-穆里奇传射恒大3-0浦和 舜天1-5
  • 娱乐传李天一案受害人撤诉 律师辟谣解读
  • 财经大学生申请公开发改委调油价依据
  • 科技iPhone拍摄影片获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 博客董路:李双江儿子真实年龄不是谜(图)
  • 读书漂泊的文物:两岸故宫珍宝的聚散离合
  • 教育小学匿名调查:680个孩子收406万压岁钱
  • 育儿北京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留家庭作业
  • 姜广策:如何把基金从一亿做到三十亿
  • 叶檀:养老金改革需要反特权与反民粹
  • 张明:周小川的十年总结
  • 章玉贵:楼市调控已成空前博弈
  • 于刚:大数据时代的电子商务有什么特点
  • 清议:国地税合并后患无穷
  • 陈思进:末日博士鲁比尼会再次猜中吗
  • 张五常:悼老师阿尔钦
  • 叶檀:房产税应更严厉
  • 何亚福:统计局数据证明专家不及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