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晓平:油价讨论切忌情绪化

2013年02月26日 11:13  环球网  

  国家发改委上调成品油价格的决定又引起了网络舆论一片炮轰,这毫不奇怪,甚至还有人特意指出在中国大陆上调油价的同时,台湾地区恰好在下调油价,掀起了一波情绪高峰。不过,在这些批评、指责声中,究竟有多少客观、冷静的分析呢?

  其实,自从成品油定价机制遵循“22+4%”原则后,油价有升有降,也会提前通知消费者,透明度已经相当高。但这一规定仍然使调整周期相对较长,如22个工作日加上相应的休息日,几乎接近每月调整一次,遇到长假又会顺延,所以实际调整间隔相当长。与之相比,台湾地区的调价周期仅为一周,也就是在中国大陆调整1次时,台湾地区可能已经调价4次。如果4次中台湾连续涨价3次,最后一次有所下降,自然与大陆地区一直不调整却在最后时间点上涨价的行为形成对比。在这种情况下,拿某个时间点上的调价行为作对比,显然可比性并不足。实际上,我曾在台湾地区听民众抱怨,“你看大陆油价都下降了,台湾油价却上涨,当局真是无能”,大陆网络上的抱怨者也应该看到这一点,不要人云亦云。

  相较而言,在国际油价上涨趋势明显时期,调价周期长,显然对消费者更为有利。但在价格问题上,中国人一贯表现得较为情绪化,尤其是油价上涨后,几乎所有社会相关行业都会以此为由抬升价格,从而加重社会生活成本。因此,即便有人明知两岸油价调整行为并无真正可比性,这个消息也依然成为大家表达情绪的载体。例如,人们总是批评这几年中国油价“涨得多,降得少”,但事实是国际油价近年总体不断攀升,国内成品油价格上升决非“中国特色”,这种情况消费者不能视而不见。

  事实上,面对油价的各种质疑,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尽快建立市场化机制。然而,一些情绪化表达正在将人们的这种努力引入歧途。例如,前一阵子油质问题被披露出来后,油企难辞其咎,但围绕如何分担提高油品质量加大的成本,很多人寄希望于政府补贴。这看似有理,却是在让所有纳税者为使用优质油品的人付账,实际上背离了油价市场化的目的。而那些使用优质油品的人很可能是并不需要补贴的人,这种“为穷人争利,却为富人办事”的舆论暗流必须警惕。

  这几年,围绕着成品油定价机制,社会上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对于推动油价市场化无疑大有好处。然而,各种情绪化的宣泄也在形成负面压力,甚至产生误导或阻碍作用,使成品油市场化面临更大的变数。中国正在逐步走入汽车社会,汽车社会往往也代表着公民社会的形成,人们能客观、公正地表达意见,才能真正助推油价实现市场化。▲(作者是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解放军四总部明确按战斗力标准花钱办事
  • 体育杨旭两千万加盟鲁能达协议 即将官方
  • 娱乐传李天一案受害人撤诉 律师辟谣解读
  • 财经中海油151亿美元完成收购加拿大尼克森
  • 科技两淘宝店主因海外代购偷税在上海获刑
  • 博客高晓松:揭开奥斯卡评奖背后的秘密(图)
  • 读书漂泊的文物:两岸故宫珍宝的聚散离合
  • 教育10万网调:逾7成高校应届生尚未捧饭碗
  • 育儿5岁男童买氢气球刚买即突发爆炸(图)
  • 陈思进:末日博士鲁比尼会再次猜中吗
  • 张五常:悼老师阿尔钦
  • 叶檀:房产税应更严厉
  • 何亚福:统计局数据证明专家不及小学生
  • 金岩石:城市化进程中的出境游
  • 石建勋:竞争性货币贬值损害世界经济复苏
  • 西向东:拉动GDP不妨大力发展宗教经济
  • 陈虎:谁该为水源空气食品污化负责
  • 陈功:古巴游的社会主义漫记(图)
  • 朱大鸣:房价暴涨暴跌都可能会导致大灾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