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还有多少塑化剂风险仍在潜伏

2012年12月24日 06:50  新京报 微博

  有关部门应彻查各类食品以及与人体亲密接触的商品器具,及时公布塑化剂含量及可能存在的风险。

  国内白酒行业陷入塑化剂风波后,调味品、饮料企业也被卷入了这场风波。“食用的酱油、醋、饮料里面的塑化剂含量是酒的400倍。”短短一天,这条微博就被转发15000余条。(据12月23日《长江日报》)。

  “400倍”之说恐怕并不靠谱,但这条微博的价值并不在于其数据的精准,恰恰在于其揭开了塑化剂风险的另一面——如果白酒行业因生产工艺和包装导致塑化剂含量超标,那么其他工业化生产的食品,也同样有这种可能。

  这个风险究竟有多大?中国农业大学[微博]副教授朱毅,曾经做过试验,证实塑料包装的酱油醋可能会存在一定量的塑化剂;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柳春红,在试验中曾检出过半方便面和方便米粉样品含有塑化剂,而方便面调味酱包中的DBP、DEHP含量,甚至可以超出国家标准近197倍和近114倍;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等单位的学者,在油脂类固体食品、油脂类液体、蔬菜水果等食品中检出的塑化剂含量大多超出相应标准。

  可见,塑化剂的身影,绝不只在白酒中。然而令人不解的是,相关的监管标准却让人看不懂。对于食品中塑化剂的含量,卫生部把关很紧,如DEHP最大残留量为1.5mg/kg。然而,对于用来制造调味品的香精香料,卫生部却将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总含量放宽为60mg/kg,比前一个标准高出了数十倍。

  塑化剂问题给公众造成的担忧和困扰不言而喻。显然,公众不可能在购买食品或调味品前,先查阅相关论文或做检测再做决定。且由于塑料制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之广,人们恐怕再小心翼翼,也很难躲过塑化剂超标的风险。塑化剂是一种公众并不熟悉的风险物质,不能只靠媒体和舆论“穷举式猜测”,反观一些发达国家,对可能被放入嘴中的儿童玩具、与孕妇接触的医疗器械、食品包装、饮用水、空气中的塑化剂含量都有明确而严格的限定。

  因此,卫生、质监部门和有关行业协会应当尽早接过媒体和公众“穷举式猜测”的工作,彻查各类食品以及与人体亲密接触的商品器具,及时公布塑化剂含量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应厘清行业规范,落实监管职能,参考域外治理经验,严防制度后门。曾经,在PM2.5问题上,正是由于公众的大力推动,促成了天气预报PM2.5指数常态化。如今面对塑化剂风波,有关部门顺应民情,完善标准,加强监管,公开信息,民众也终将不必再对塑化剂“恐慌”。

  □新京报评论员 李慧翔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贾庆林:政协提议建非正常上访终结机制
  • 体育超级杯-舜天2-1恒大夺历史首冠 视频
  • 娱乐苏越诈骗案再起波澜:检方提起抗诉
  • 财经宗庆后:建议向每户市民提供一套经适房
  • 科技苏宁张近东谈电商弊端:VIE现扭曲效应
  • 博客台湾版医保生小孩只要900人民币
  • 读书钩沉:张春桥为何抵制毛泽东给贺龙平反
  • 教育艺考玄机:台上会抢戏 台下懂做人(组图)
  • 育儿留守儿童偷钱被外婆绑柱子上身亡(图)
  • 王东京:谁在妨碍扩大消费
  • 黄鸣:品牌老三度过时了
  • 于晓华:国五条只能刺激房价继续上涨
  • 姚树洁:香港为啥限购奶粉
  • 管清友:中国政府债务扩张及其风险
  • 刘纪鹏:将发改委改为改革与发展规划总署
  • 栾中校:加税20%谁与民争利最后一搏
  • 张旭昆:香港奶粉限购令 贸易保护的变种
  • 刘星:案例算算房地产新政后到底会如何
  • 辜胜阻:市民化等于就业加公共服务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