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当达芬奇傍上国企,靠山到底有多重要?
2011年曾以“产地造假”风波遭遇密集围观的达芬奇家居,日前高调重回公众视线。该公司宣布,北京首旅集团已正式入股。按照资产置换方案,后者以33.8%的股份成为其最大股东。一夜间,达芬奇家居从纯外企身份华丽丽变身,拥有了国企血统。
有消息称,此次首旅集团入股达芬奇,并未动用太多现金,而是主要采用资产置换方式,将麾下一些对首旅系利润贡献作用不大的资产置换,进而获得达芬奇33.8%股权,表面看起来,达芬奇家居或许真是忍了不小的痛。
这一年多时间,达芬奇“产地造假”风波演绎出一波三折的“罗生门”,从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强势曝光达芬奇家居涉嫌“伪造产地”,到涉事企业主仓促应对、回避追问却又泪陈创业史,及至财新《新世纪》周刊半年后推出“达芬奇案中案”。达芬奇冤不冤?对比政府部门最终对达芬奇的处罚与此前央视曝光所指之间,不难发现存在不小的距离,被执法部门确认的违法问题,仅包括“家具部分指标不合格”、“标签标注不规范”、“广告宣传不规范”等三处。
一段公案的多个侧面,于公众而言,或许更多只是一副愈发模糊的印象。当然,这一年半的经历,对当事企业达芬奇家居来说,却是实打实的低谷,旗下代理产品的品牌与销量都遭遇重创。
回到最新消息,达芬奇变身国企,企业股权变更,本乃各家自理的经营事务,赔了赚了,愿打愿挨,于旁观者无涉。有趣的倒是在达芬奇方面,对这一年多经历的痛定思痛、以及由此总结出的一个结论。达芬奇家居董事黄志新向媒体表示,去年达芬奇家居被指“产地造假”正是因为缺乏“有实力的靠山”,而“现在达芬奇有了国企这个大靠山了”。
靠山,是个挺通俗、挺中国的词,意指足以凭借和依靠的人或势力。此前一直经营业绩不俗的“国际大品牌”达芬奇家居,经此一役后所归结出的原因,竟然是企业缺乏有实力的靠山。这倒令人不由得想回头看看,尽管世事无法假设,但如果当时的达芬奇家居真的拥有国企这样的外衣,是否央媒的曝光便会反复掂量掂量?消费者更为关注的“假洋货”产品及行为,是否会因为企业性质的不同而遭遇知情权的区别化满足?这还真不好说。
姑且可以作为进一步探究的一种路径的,或许是循着已经被密集曝光的个案,看是否存在企业属性趋同的现象。日常的司法、执法乃至舆论监督,迫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是否真的存在对某些国企问题的轻纵。而达芬奇引入国企血统的行为,是否就一定能为其企业发展提供诸种便利?如果是,这显然并非一个良性运转的市场环境所应有;如果并不必然如此,则企业的此种“寻靠山”的自卑心态亦值得思考。
公平、健康的市场环境,一定是自然人和法人选择信仰法治而非依赖靠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不应该寄希望于靠山雄厚与否的较量。达芬奇或是不得已傍上国企,公众却可由此个案窥见下一步市场化改革所必须迈的步子。更公平的市场环境,一视同仁的政策与法律口径,市场经济法治化的成熟运作,应当给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企业,一种最起码的确信和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