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送检,专业机构投资者为什么想不到?
媒体记者送检酒鬼酒的风波还未平息,12月9日,茅台自检者、新浪博客用户“水晶皇”在其个人主页公布了茅台送检结果,送检茅台酒中检测出D EH P,而D EH P也是2011年台湾塑化剂风波中的“主角”。虽然目前茅台公司称对网友公布的检测报告有六点存疑,将进一步核实,但机构眼中的这些“业余投资者”的较真精神还是值得一赞。
而再看机构,在“塑化剂”风波发生后,大多都在指责媒体制造谣言,或者去造模型来估算白酒股的合理区间。“送检”这么简单的逻辑,为何“专业”为投资者提供咨询服务的机构投资者没有想到呢?
根据媒体报道和笔者的了解,大概有三个原因:不愿去,没想到,不敢说。
第一,不愿去。据笔者了解,相当一部分研究报告,研究员并没有做公司调研,最多是打电话与董秘沟通下,再根据行业数据和公司公开信息,推算出未来的业绩和股价空间。最近两年,这样的研报害了不少投资者,特别是新股,上市以后财报浓妆褪去,套牢了不少投资者。
第二,没想到。这也不奇怪,不少机构招聘研究员都要求科班出身、博士学历,甚至海归背景,对于估值模型、财务技能、知识背景过于注重,而忽略了他们的操作技能。有个段子,“80后的研究员,带着90后的实习生,给70后的基金经理讲,用00后父母的钱,买那些60后经营的上市公司”,很形象,过于年轻的研究员群体不具备相应的阅历和经验与他们的对手方平等对话。一位从业十余年的业内人士直言,“有句话让我看到特别可笑,但还总是能看到———‘考虑到国外几百亿元的市场规模,国内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第三,不敢说。这也是不少研究机构缺乏独立性的重要原因。笔者曾问过不止一名资深策略分析师,“做空模式未来全面铺开,研究所给上市公司‘卖出’评级会很普遍吗?”他们的回答都一样“不可能,除非他不想混了。”
而恰恰是置身事外的散户和媒体,用最简单的办法办成了很复杂的事。可以这么说,一切不认真调研公司的价值投资都是耍流氓,是价值投机。
在证监会大力推动“金融创新”的背景下,各券商金融工程、金融行为、金融衍生品、量化交易的提法让不少投资者目瞪口呆,貌似专业的背后,不少券商却都大呼缺乏合适人才,说的就是他们不缺会动口的人,缺的是会动手的人。从这个角度说,机构推崇的“巴菲特式的价值投资”他们只学会一半,因为巴菲特年轻时候最常干的事情就是雇人调查他想要投资的公司。
投资除了严谨的分析、科学的逻辑和数据模型外,更需要一些“野路子”,直白一点儿说,投资消费品就要从消费者的角度去体验,才不会被故意隐瞒问题的协会和上市公司所蒙蔽。
在券商研究业务缺乏创新的背景下,雪球等新媒体纷纷崛起,它们也正是看好草根调研是一片蓝海。 南都经济评论员 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