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的金融战略不仅是银行牌照能否获得,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平台做到足够大、覆盖面足够广、盈利能力足够强。而且,服务企业的融资需求是否足够多,挤占的银行贷款份额是否足够大。
本刊特约作者 郑福湘/文
早在2008年,阿里巴巴[微博]集团主席和首席执行官马云[微博]就曾经放言:“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将改变银行。”作为中国最大的服务型平台电商,掌握着融合客户信用的交易数据,阿里巴巴现在当然可以底气十足地叫板银行,并推行“平台、数据、金融”的战略。其旗下的小额贷款公司也于2010年6月正式成立。
然而,银行在服务中小微客户方面也已经走出一条新路。阿里巴巴在接下来与银行的中小微客户金融服务的较量中,具有什么优势,会否令银行“颤抖”?又面临什么难题,如何选择金融模式?
电商优势
对商业银行来说,如果能在资金成本、信用成本、作业成本三个方面占据优势,就极可能成为一家非常优秀的银行,资金成本优势使银行比较容易取得高净息差,后两者则分别能带来低的不良率以及低的成本收入比,这些都是衡量银行的重要指标。
阿里巴巴由于掌握了交易中的“信息流、资金流”,甚至包括合作伙伴的“物流”,再加上以网络平台批量处理的方式,如果开展借贷业务,至少拥有信用成本低、作业成本低两方面的优势。如果能够获得银行牌照,类似“支付宝[微博]”沉淀的资金也很可能构成其资金成本低的优势,如此一来,在与商业银行的竞争中将具有很大的优势。
小贷公司是权宜之计
然而,阿里巴巴申请银行牌照并未获批,即便要并购一家银行,也要解决巨额资金来源以及监管层面的审批等问题。在当前国内金融分业经营的大背景下,互联网企业突破防火墙进入银行业仍需时日。
虽然产融结合并非新鲜事,但对于关乎储户切身利益的银行业,即便在金融开放程度很高的美国,也并非轻易放开。如零售巨头沃尔玛的银行牌照申请也屡次遭拒,未能如愿。通用电气(GE)旗下的金融旗舰GE Capital也是非银行金融机构。
但中国近年鼓励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所以阿里巴巴也成立了小额贷款公司。如上所述,电商平台的信用成本优势及作业成本优势,使得阿里巴巴在开展借贷业务方面极具竞争力,小金额、大批量、高利率(年利率约18%)、低风险(不良率低于1%)、短期限滚动放贷,看上去很美。
然而,按照银监会的规定,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为资本金、捐赠资金,来自外部融资的资金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0%,这意味着,1.5倍杠杆下,即便成本为零,净利差达到18%,小额贷款公司的ROE也不会超过27%。考虑到资产负债并非所有时候都完全匹配,再加上各类运营成本、融入资金成本,经营好的小贷公司的ROE一般也只在10%左右,阿里小贷具有优势,但估计ROE最高也只能达到15%,与当前银行业ROE普遍在20%以上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与成熟互联网企业如腾讯、百度[微博]等动辄40%以上的ROE相比,更是相差甚远(见图),并非是一个很赚钱的生意。
阿里巴巴近年虽然已经盈利,而潜力还未展现出来,ROE不到10%,因此,ROE为15%的小贷业务暂时还很划算。但在未来,如果小贷业务的监管要求没有变化,很可能将浪费阿里巴巴资本,如此,小额贷款公司的形式很可能只是权宜之计。
那么,阿里巴巴的金融帝国梦想,是否非得依靠银行牌照不可?如果一直没有拿到银行牌照呢?就算拿到了牌照,“阿里银行”是否又是最优路径?
GE金融模式或是升级版本
如果一直没有拿到银行牌照,GE金融模式或许是小贷公司的升级版本。GE金融利用通用电气的高信用评级,获取低成本资金,成就了GE金融的核心竞争力。
未来,阿里金融既可以利用已有的资产端的信用成本、作业成本优势,还可以利用母公司的高信用级别取得负债端低成本资金的优势,资产和负债这两端的优势,似乎比GE金融的竞争力还要强大。
在阿里巴巴电商平台主业足够强大,盈利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以后,利用高信用级别,获得尽量多的低成本外部融资应属易事,虽然还要取决于未来监管层面对阿里小贷外部融资比例的松绑,不过毕竟比获得银行牌照要容易,甚至会成为监管层面对阿里金融没能获得银行牌照的安抚,因为这只在资产端与银行形成部分竞争,而没有负债端的正面冲突。
银行模式并非短期最优路径
但阿里巴巴很可能会执意于获得银行牌照。
其实阿里巴巴自营银行也有其局限性。对于阿里小贷现在开展的“短、频、快”的周转类资金服务来说,阿里巴巴的优势最大,但对周期再长、资金再大的小微企业用于再扩张的信用融资服务来说,除了信用数据,还需线下的信用评估体系,阿里巴巴的优势将减弱。
再加上阿里巴巴的优势在于提供基于网络交易的金融服务,银行已经有基于客户账户的全方位金融服务经验,阿里巴巴的交叉销售效果未必如银行显著,边际成本也不一定比银行低,如果阿里巴巴要涉足基于网络交易之外的金融服务,与银行相比并无优势。
全球第一家纯网络银行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FNB),在经过数年的发展之后,也被加拿大皇家银行收归旗下,投入商业银行传统渠道的怀抱。
重资本的银行业借贷业务的资本回报似乎很难超过轻资产的成熟互联网企业,高杠杆金融业的风险也远大于低杠杆的互联网行业。
可以想象,阿里巴巴即便要开银行,也是一家基于网络、基于交易的银行,它会成为一家专业银行,在特定的领域强势生长,但它不太可能单方面“改变银行”,在传统商业银行已经全面开展网络金融服务、小微企业贷款服务的背景下,两者更多的可能是互相影响,互相改变。
阿里巴巴“改变银行”的程度取决于自身的平台服务做到有多大,覆盖交易双方的面有多广,从这个角度看,阿里巴巴反而应该更加专注于“平台”主业,提高“平台”主业的ROE,而不是急于进入ROE低于成熟互联网企业的银行业。
互联网企业表面看是轻资产行业,但代价却是早期多年亏损或微利所付出的“沉没成本”,若在盈利能力提升ROE走高的情况下,又过早陷入一个重资本行业,则阿里巴巴的战线会拉得特别长。
银行业有风险资本的要求,在资本充足率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过去几十年银行业的转型重点反而是轻利差业务、重中间业务,以摆脱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并降低业务风险。
此中典型如美国运通,一家拥有全球高端合作商户网络的信用卡、旅行支票公司,除剥离本身占比不大的商业银行业务外,在信用卡业务方面,不同于其他信用卡公司注重透支额度延期还款赚取的利息收入,美国运通更加注重开拓广泛的合作商户网络并收取商户返点佣金,而透支额度的利息收入,甚至通过与银行发行联名卡的方式,让渡给银行,既不占用自身的资本金,同时也将坏账风险撇清,规模扩张不必依赖于资本金并避免了类似大银行“大而不能倒”的风险。转型还提高了美国运通的ROE(见图),并对信贷系统性风险更加不敏感(如美国富国银行即使是次贷危机的收益者,ROE也未恢复高点并不及运通的一半),并提升了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估值。
UPS金融模式应是长期最佳生态
阿里巴巴是否应该像美国运通那样,与银行合作,各自做专业领域内的事情?事实上,阿里巴巴最初的方案恰恰是和银行合作,但为何又与银行不欢而散?归根结底,这与阿里巴巴“平台”服务主业的规模、覆盖面、盈利能力有关,也与阿里巴巴服务企业的不同层次的融资需求,以及银行对不同层次的融资作业成本有关。
阿里巴巴现在虽然是国内最大的服务型平台电商,但线下交易毕竟还是主流,线上交易的规模、覆盖面还没有形成撼动银行的优势,而银行现在逐步形成一套针对小微企业的授信体系,这在国外也被证明是可行的,例如富国银行就依靠银行自身的IT系统建设,形成了成熟可行的针对小微企业的授信体系,国内银行这些年的小微企业贷款发展迅猛。也就是说,银行虽有远虑,但无近忧,所以银行面对阿里巴巴的过高收费要求而暂停或放缓合作,也未必没有道理。
再者,现在阿里小贷占比较高的“短、频、快”周转类贷款,对银行来说作业成本会比较高,的确应该由阿里巴巴依托自身的网络平台进行批量化处理。而对于阿里巴巴来说,即便当前小贷业务ROE只有15%,也高于公司现在的整体盈利能力,放弃银行合作,自身开拓也不失为短期良策。
实际上,如果阿里巴巴的自身盈利能力足够强,也不会如此急切通过金融服务来增厚利润,而应该是通过金融服务来提升对客户的服务水平(高达18%的利率很难说是为了服务好客户),通过扶持客户来壮大自身。
例如沃尔玛虽然也在申请银行牌照,但其主要的目的是通过自身经营,节约成本并用于给客户返利,从而将主业做得更强大,所以即便其银行牌照申请未获批准,通过与银行合作发行联名卡,将联名卡交易支付给银行的佣金削减一半,将节省下的佣金通过客户消费积分的方式返还给客户,从而支持自身零售业务规模更加壮大。
所以,阿里巴巴的远虑不仅包括小贷政策会否调整、银行牌照能否获得、银行业务是否划算,更在于如何把“平台”规模做到足够大、覆盖面足够广、盈利能力足够强。而且,如果服务企业的融资需求足够多,挤占的银行贷款份额足够大,银行业重资本的特性也将使其自营银行业务无法满足所有客户的需求,而此时,合作银行也只能付出服务费,以谋求与阿里巴巴合作放贷了。
全球最大的物流快递企业UPS的金融模式,即是自营与合作共存的模式,而提供金融服务的终极目的,也是为了吸引更多物流服务客户。
UPS于1998年成立子公司UPS Capital,并于2001年并购了美国第一国际银行,为难以在银行体系得到融资的客户提供包括存货融资、应收账款融资等短期资金融资服务,但仍然与银行合作,提供信用保险、信用担保等信用风险控制服务,并将利差收益让渡给银行。在中国,UPS也与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合作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
可以说,UPS开展金融增值服务,利用的是自身风险控制节约的成本,反哺于客户,从而吸引更大的客户群,自营银行解决了传统银行不能提供的部分服务,但鉴于银行业的资本回报未必有平台服务企业高,风险资本的内生速度未必赶得上平台客户融资需求所需,合作银行则从更大范围内且更节约资本地协助UPS做大物流快递主业。2011年,UPS的ROE达到了50%左右(见图),这是重资本的银行所不能达到的。
对阿里巴巴来说,小贷业务未来的确可能存在转型为银行业务的可能,其未来的银行部门可以继续做好传统银行难以对接的周转类金融服务,也可以通过类似现在“征信系统”的服务模式,成为一家征信数据服务商,或者小微企业信用评级商,这些中介业务带来的是不同于利差收入的无风险收益。银行利用自身的授信体系,不仅可以给小微企业做期限更长、金额更大、边际作业成本也较低的信用贷款,还可以据此打通小微企业的上下游,将小微企业贷款的服务范围做得更宽,银行降低了信用成本,阿里巴巴服务的小微企业生态系统也将因此变得更强大。
实际上,阿里巴巴于2010年底收购的专注于小微企业外贸服务的深圳市一达通企业服务公司,由于外贸服务的专业性使得业务自身有利可图,在金融服务方面完全是采取与银行合作的方式。
全球物流巨头UPS也没有令资本实力雄厚的银行“颤抖”,但无论是物流业、互联网,都在改变着银行,甚至相互改变。自营与合作共存的模式,似乎是终极的出路。正如婴儿能够本能地触摸IPAD电子屏幕一样,阿里巴巴最初与银行合作,也是商业本能的考虑,只不过,合理的事情可能发生在不合理的时间,正如乔布斯的产品曾经过早诞生但最终为人们所接受一样,互联网平台与银行的合作共赢,也有理由在将来成为互联网金融的最佳生态。
作者为银行业从业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