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评论:白酒塑化剂含量无害逻辑从何而来

2012年11月23日 15:14  扬子晚报 

  国家质检总局通报,50度酒鬼酒样品塑化剂最高检出值为1.04mg/kg。参照卫生部标准超标247%。而有机构在接受采访时说,按照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每天饮用1斤,其中的塑化剂都不会对健康造成损害(11月22日《新京报》)。    

  一天一斤无害!但如果一天超过了一斤呢?当然,专家们会说,一天饮一斤酒的人很少,而且这种饮酒本身就有害。但这还是回避不了一个问题,如果一人一天饮酒超过一斤,是否意味着含量超标,危害存在?

  退一步讲,不超过一斤无害是什么意思,所谓“无害”的标准是什么?在人们的理解中,无害可以理解为没有一点危害。当然,无害也可以理解为,对身体健康没有什么明显的危害,不会危及到人们的正常生活。甚至,无害也可以理解为不会对人的生命产生直接的危害,不会因此而产生严重的影响。这三种情况都可以称之为无害,专家所谓的一天一斤无害到底是哪一种呢?

  我们当然应该相信专家的专业,但是从新闻看,专家在叙述无害时并没有拿出一个确定的标准,只是按照超标的量和预期的寿命做了一个理论上的推演。这种推演在理论上是可能成立的,但既然是一种严肃的论证,就应该告诉公众多少含量是有害的,有害的表现是什么?现有的含量是无害的,所谓的无害是否是没有一点损害?只有给出一个更具体的回答,人们才会真正地接受专家的意见。否则,按照常理,人们就会质疑:超标意味着超出标准,而超标的结果却是“无害”,既然“无害”还要所谓的标准干嘛呢?干脆直接把现在超标的数字作为一个标准不是更好——或者,不要标准算了,反正无害。

  作为公众极为关注的信息,快速地回应有害无害本是危机应对的“题中之意”。但公众在得到无害的回应时,更需要看到无害的含义是什么,无害的依据是什么?这种信息的需求和质疑的本能不能归结为公众的敏感,而应该看成是公信力缺失下的一种自保——当人们不再相信专家,不再相信结论时,最好的回应其实是给出结论产生的过程,给出专家的论证过程,让公众自己看到可能的结果是什么。否则,不仅结论可能难以服众,顺带着连专家也会被怀疑,连专家所在机构也会“连坐”。

  即使,超标真的是无害的,而且这种无害是公众期待的没有什么严重的危害。公众是否就要接受这个结论,接受这个事实呢?就算塑化剂并非人为添加,就算这种出现并非什么大问题,但作为消费者他们为何要接受酒水中出现塑化剂的事实?任何时候,无害只是一种较低的标准而已。就像,一座大桥出现了裂缝被称为无害一样,这不是常态,这是需要纠正的反常。因此,即使超标无害,公众也可以要求纠正,问题也需要重视。在公众的评价中,无害不能为反常“正名”。

  (江苏 乾 羽)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 新闻云南昭通撤销对跪访温家宝农妇拘留决定
  • 体育国安帕切科完成解约 邓加接中国球队邀请
  • 娱乐王石携新欢回国首度坦诚谈婚变(图)
  • 财经酒鬼酒塑化剂门后复牌跌停 未提是否召回
  • 科技小米盒子生死时刻:广电总局着手调查
  • 博客马未都:苦难知青 垃圾箱男童最后晚餐
  • 读书因故未授衔的20位高级将领(组图)
  • 教育高校图书馆如宫殿 校方称造价过亿正常
  • 育儿男童幼儿园内生殖器被撕裂调查无果
  • 如松:中心城市的房价不是安全岛
  • 张卫星:中央集权政府是中国最优选择
  • 金岩石:双倍增目标能实现吗
  • 郑风田:城里为何难买便宜大白菜
  • Kingsley:日元快速贬值背后的金融语言
  • 章玉贵:资源为王时代的中国经济软肋
  • 林园:食品安全问题对酒业龙头没影响
  • 李山泉:外资买A股符合中国未来趋势
  • 马光远:白酒业应直面公众对塑化剂的质疑
  • 杨天南:股票投资到底如何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