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论:中海油豪赌尼克森 闯不过去可能成烈士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8月22日 16:05  中国能源报
评论:中海油豪赌尼克森闯不过去可能成烈士

  中海油豪赌尼克森:

  闯不过去可能成“烈士”

  近年来,中国石油公司在海外的并购从未停止,但成功之路却颇为曲折。近期,国内三大石油巨头的海外并购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收购优尼科公司(Unocal Corporation)折戟7年后,中海油卷土重来“抄底”,7月23日宣布,中海油宣布将以每股27.5 美元的价格收购加拿大尼克森能源公司(Nexen),总报价则高达151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64.44 亿元),创下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纪录。不过,此次“抄底”并不便宜,收购溢价高达61%,再则尼克森负债43亿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因而,这笔交易在牵动业界大量眼球的同时,也在海外引发争议,被质疑溢价过高。重金砸进海外并购,体现了中海油海外并购的冲动和欲望。当然,收购加拿大企业的不止是中海油,就在中海油宣布收购尼克森的同一天,中石化也宣布,通过全资子公司——国际石油勘探开发公司(SIPC),与加拿大第五大独立石油生产商塔里斯曼能源公司(Talisman Energy)签署认购协议,以15亿美元收购后者在英国的子公司49%的股份。“这是公司首次进军北海资源市场,除获得规模可观资产外,单位2P储量收购成本仅为6.4美元/桶,明显低于该地区其他交易成本。”一份中石化内部文件称。继中海油、中石化之后,中石油7月26日也宣布,收购法国苏伊士环能集团卡塔尔海上第四区块40%石油勘探开发权益获得卡塔尔能源和工业部正式批准。在全球经济形势低迷的环境下,国内油企纷纷向海外进军,抄底意图明显。而中海油、中石化同日宣布大手笔海外收购的消息,这或许只是个巧合,除了再次显露能源饥渴之外,抄底海外市场的动机也表露无遗。

  虽然“大手笔”频频,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仍落后。在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欢呼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海外并购并非一帆风顺。事实上,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率一直高居全球之首。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不乏夭折或流产的案例。联想“蛇吞象”式并购IBM(微博)并不成功,中海油以185亿美元收购美国尤尼科石油公司折戟,牵动全球神经的中铝195亿美元注资力拓交易“夭折”,上汽并购韩国双龙悬崖撒手,中投公司投资黑石大摩至今巨亏,中国平安(微博)投资富通集团终究是一场错误的牵手,腾中收购悍马上错花轿,TCL(微博)并购法国汤姆逊吞苦果,三一重工(微博)收购德国“大象”陷入了质疑门等等。不可否认,这些都是光荣而悲壮的战斗!在海外并购这个庞大而又繁琐的系统工程中,我们总是一不小心就失误,莫名其妙交学费。我们看到了收购价格的低廉,却忽略了“明察秋毫”的古训;我们常常将一口面包吞下去,却发现消化不良,最终反倒被逼出局;我们以为摘到了鲜花,却一不小心踏进陷阱。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之所以出现众多失败案例,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企业大多没有海外并购经验,对国外的相关法律不是十分了解。而海外不时发出的“狼来了”的惊呼,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无形阻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过高的失败率让我们不得不静下来叩问和反思。

  中国企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在资金上终于具有了海外收购的实力;即便资金不足,也有多种融资通道可以解决资金问题。目前,我国有资金实力进行大规模海外并购的企业,多半是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大型国有企业有着许多天然的优势,它们直接隶属于政府,而政府的某些保护措施使企业免于自由的市场竞争,因而这些企业处于垄断地位轻松地掌握著市场定价权。巨额的垄断利润是大型国企在国际上财大气粗的重要原因,也是它们敢于在国际市场大手大脚、不注重细节的实力所在。这些特点使庞然大物们表面上看十分强大,但实际上又极度虚弱,极易遭受重大损失。特别是高度自由化的国际市场多少让这些企业有些“水土不服”难以适应。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充分说明“去美国并购并非有钱就行”。先是收购计划被美国媒体泄密,接着在规定时间内错过了报价的最佳时机,反倒让美国雪佛龙公司掺和进来,抬高了价格。最后中海油的报价不得不每股多出了12美元、总计数十亿美元。好多人就不明白,说市场经济凭什么不是贯彻竞价孰高规则的经济?价高者得嘛,天经地义。还真不一定。美国的公司法采行董事会中心主义,而非股东大会中心主义,董事会在抗御敌意收购方面权力很大。美国的股东们也有天然的爱国心理,人家不愿意把股权卖给一个不了解的、从中国来的国有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中海油的高调行为又惹得一些国会议员不高兴。就相当于一个有钱的小伙子想追求一位漂亮姑娘,姑娘还没有对你产生好感,你非要高调地纠缠人家。而后在收购的关键时刻,“中海油以贯彻国家的能源战略为己任”、“中海油作为大型国企担负着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的重任”等内部讲话又被媒体公诸于众,从而引起了美国政客和愤青们的愤怒。中海油受到美国政客们的反对后,自动撤回了收购要约。

  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上搞大手笔的收购,体现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政府希望企业出走海外,缓解外汇储备剧增的势头,但更折射出中国企业的成熟和壮大,视野和战略已开始由全国移向全球。但目前由于中国企业缺乏并购经验,战略规划和管理水平较低,使其在并购过程中面临信息缺失、法律风险和文化冲突等不利因素,这往往是导致并购失败或结果不理想的原因。同时,中国企业海外收购还要当心众多“陷阱”,例如信息陷阱、同业竞争陷阱、负债陷阱、经营障碍等,避免盲目抄底。

  随着中国经济规模不断增大,中国企业必将走进国际市场,并购海外企业也会常态化。但是,在众多的失败案例面前,我们不能一味的想出去,而是要想好为什么要走,如何走,走出去以后又该如何。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企业要思考的,政府相关部门也要斟酌。然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为何屡战屡败?那是因为,许多企业怀着无比的自信,带着美丽的梦想,他们上路了。从头到尾他们的设想都是:并购——产品品牌效应——整体知名度提高;并购——销售范围增大—客户群增多—销售业绩上升;并购—原材料获取容易—产品生产成本降低。三者结合,企业的明天更美好。但是在机遇面前,很少有企业会思考,我准备要面对的问题是什么?这笔收购案我的胜算是多少?在收购完后,我将如何整合?我能否整合成功?而是一味的“海外抄底”,对收购进程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金融、审计甚至政治、文化因素不予审慎考量。海外并购虽然看似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发生的事情,但在西方政党林立、政权更迭频繁的状态下,如何取得执政党和在野党的信任,如何取得被并购企业所在地公众的信任,如何取得媒体的信任,如何取得被并购企业员工的信任,这都需要高超的沟通技巧和公关协调等手段的运用。但可惜的是,中国企业在这方面大多不擅长,甚至干脆忽略! 中国企业常易犯的一个大错误就是将宏伟的“野心”目标当成是战略, 这是一个可怕的现象。在为实现这种野心而制定的高目标的心态中, 一些中国企业存在着一种危险的冒险精神。许多中国企业国际化道路在“如何做”层面上也经常出问题: 我们采取的方案是什么?我们的方案能为我们带来什么优势?如何能保证实现此方案?我们的风险在哪里?我们的备用方案是什么?如果出现意料之外的状况,我们如何采取备用方案来规避风险?

  当然,中海油等中国企业走出国门,不是为了打破现有体系,而是为了融入其中,参与创造全球财富。不管怎么说,这次中海油收购尼克森也是中国“走出去”战略的一大突破。中海油此次收购意在进一步拓展其海外业务及资源储备,以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发展,这也是企业走出去的重要途径。然而,海外收购有极其复杂的过程,所需时间漫长,程序复杂,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使收购前功尽弃。更何况,收购并不是最终目的,有没有能力把海外的资产全盘接管并运营好,才是挑战。首先管理层肯定要重新梳理一遍,对于尼克森这样一家规模的企业来说,管理层肯定盘根错节。尼克森的项目很分散,遍布加拿大、墨西哥湾、西非、英国北海等地,整体的收购,就意味着不仅是收购权益,参与某一区块的开采运营,还要掌控整个公司的资产、管理和运营。难度截然不同。虽然尼克森有一定的资源、技术和渠道,但是中海油在收购之前,必须了解尼克森整个企业的债务情况,收购后虽然有了渠道、有了技术甚至有了研发,但是负债率特别高,中海油也会不堪重负,最后也没有很好的发展。尤其在一些国家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的当下,中海油稍有失误,就会被对方放大来看,甚至上升到政治的高度。因此中海油在海外并购过程中,应谨慎、低调,同时在细节上多加注重,不给对方留抓住辫子大肆发挥的机会。细节并不只在言行上,在法律体系健全的欧美国家,税收、环保等敏感因素,处理稍有不慎,同样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由此可见,并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何系统地布局并做好细节、全方位准备至关重要。

  中国石油企业要成为全球化的公司,就需要全球性的发展,海外并购是不可或缺的一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战是一场“潜力”与“能力”的博弈。无论如何,海外并购考验的不是勇气,而是消化能力。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在信息透明的情况下,决策的过程并不太艰难。艰难的是并购后漫长而充满变数的整合过程。并购最重要的就是收购完成之后如何进行企业整合,让收购得来的核心竞争力或者是市场通路得到最大的价值发挥。对于国际化管理经验尚缺的中海油而言,巨资并购海外资产并不就意味着买了就赚了,能否经营好也将成为整个收购成败的关键。海外并购持续强劲增长的最大障碍来自中海油自身能力缺憾:收购前缺乏整体战略规划,仓促交易;谈判中易忽视双赢结构;交易后整合期则缺乏经验丰富的领导层和新组织制度。西方有句谚语:“厨师必须尝自己做的菜”。意思是,一道菜的好坏,取决于各种因素,比如:火的大小、油盐多少、锅的热烫程度、调料的种类……并购如炒菜,一个优秀的厨师,只有善于把各种有效的资源和环节配合起来,并且尊重炒菜的规则和程序,每个环节都不落下,最终才能炒出美味的菜来。

  企业国际化需要新的思维、新的智慧、新的队伍、新的战略战术、新的能力,才有可能取得成功。中海油必须认识到,在全球的竞争中,依靠本土的打法及队伍,不可能成功。按照中海油的规划,到2020年左右,将建成年产量5000万吨的“海外大庆”。而2011年中海油的海外权益油产量仅1000万吨。如果中海油能够顺利收购尼克森,将对其成5000万吨的年产能提供巨大帮助。因此,中海油走出去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压力非常大。更何况,国际上的“兔子”型企业,多数非常强大,抗风险能力较强。想想看,人家是千手佛,即使断了几条胳膊也不会伤筋动骨。而我们的企业呢?一旦失手,我们有可能葬送自己。因此,处于国际化关键关口的中海油,面对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干扰和阻击,过去了就是成功人士,闯不过去就有可能成为“烈士”。

  (作者系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石油研究中心主任)

分享到: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 新闻薄谷开来一审被判死缓
  • 体育NBA-保罗拇指手术伤停八周或无缘中国赛
  • 娱乐张伟平指艺谋单方面分手:应给我个说法
  • 财经湖北地税局发声明否认制定房产税细则
  • 科技360搜索问答被连夜替换为奇虎
  • 博客北洋舰队差点炮轰长崎 目睹隆胸险晕倒
  • 读书文革时期的女流氓(图) 1979小平猛批越南
  • 教育留美生用话剧解密洋高考:另一种应试
  • 育儿违规爽身粉或致中毒 保姆虐婴(图)
  • 健康分辨市面上不同种类盐 咳嗽吃啥好得快
  • 女性紧身胸衣外穿风潮 周迅杨幂复古妆容pk
  • 尚品香氛国度的情欲之水 因爱之名的催情食物
  • 星座哪种面相克夫 测试你会爱错人吗
  • 收藏鉴宝公司黑幕:农民一枚伪金币估价9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