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童晓光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石油勘探开发公司高级顾问
天然气的碳排放比煤和石油都低,煤为2.66吨二氧化碳/吨标准煤,石油为2.02吨二氧化碳/吨标准煤,天然气仅为1.47吨二氧化碳/吨标准煤。天然气的利用主要有4个方面,即城市燃气、工业燃料、化工原料和发电。提高天然气在能源构成中的比重,是中国迈向低碳经济的桥梁。
提升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比例
国家能源局的目标是,到2015年将天然气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提高到8.3%,2020年提高到12%。中国能源消费基数很大,天然气在能源构成中要如此大幅度提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必须深入研究其可能性和实施的条件。
提升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对优化我国的能源结构非常有益。与世界相比,我国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最低,占4.8%左右,而世界平均占比是23.8%以上。中国今年的天然气产量是1000亿立方米,进口是300亿立方米,目前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是上升的,近两年的增速在20%左右。
目前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仍然以化石能源为主,中国的结构则更加不合理,70%以上是煤炭,18%左右是石油。几乎所有关于能源发展战略的研究都认为,应该把煤炭的百分比降下来,因为煤炭总量下降现在看来是较难的,但是比例下降还是可以做到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其他能源的比例,能源界的观点同样认为,要在短时间内把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提得很高,困难也不小,所以普遍认为,天然气是高碳排放的化石能源向低碳排放的能源过渡的最好办法,因此要提大力高天然气的利用率和消费比例。
我国发展天然气产业需要坚持两个结合,即常规天然气和非常规天然气结合,国内天然气和利用国外天然气相结合。因此,首先要大力发展具有较高商业价值的致密砂岩气,对页岩气要进行很好的评价和技术上的积累,真正把产业做上去。其次,要认识到虽然世全球至今仍具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但是进口难度同样不小。2011年国内天然气进口量超过300亿立方米,同比增加82.3%。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至24%。国家发改委提出2015年天然气消费量2600亿立方米,有900亿立方米天然气需要进口,届时对外依存度将达到30%以上。除300亿立方米的煤层气外,未来4年国产天然气需要增加400亿立方米。业内专家分析预测结果认为,2030年中国理想的天然气消费量目标为5000亿立方米,而届时国内产量大致为2500亿立方米,还需从国外进口天然气2500亿立方米。
积极发展页岩气
对于如何发展页岩气,要认识到中美两国情况有很多差别,具体包括:
一是中美两国的页岩气埋藏深度不一。美国页岩气的埋藏深度,一般都是地下几百米到两千多米的深度,虽然每口井的采量有限,但总体的成本比较低,可以打大量的水平井。中国的页岩气埋藏太深,一般是四五千米。这就导致了井的成本升高,经济上就不合算。
二是美国的页岩气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作业车辆进出很方便,中国页岩气地质条件最好的在四川山区,问题表现在:一是页岩气压裂技术需要大量用水,山顶缺水;二是压裂需要大型压裂设备,山区交通不便利,作业难度大,这些都会使开发企业成本大大增加。
所以页岩气必须要发展,但是要进行科学实验,谨慎推进。必须要坚持以下两点:
第一,要积极不要过热。 现在国内正在做页岩气资源的调查评价和区块优选,地质储量以及可采储量尚没有确切的数字。对于美国大力宣传页岩气,要客观看待。美国能源信息署(EIA)认为,中国有地质资源量144万亿立方米,技术可采资源量为36万亿立方米,一下子就把中国推的非常高,容易引发过热的追捧。对中国的页岩气来说,应该搞积极推进,但是产量很难像有关部门估计的那么高。
第二,要谨慎不要冒进。目前,国内对页岩气的发展,各方主张差别较大,石油界的专家相对比较保守。能源主管部门提出的指标是,到2015年页岩气达到65亿立方米,2020年达到800亿立方米。国土资源部油气中心提出2020年页岩气达到1000亿立方。对于这样的发展目标,我认为“十二五”的目标相对比较客观,2020年的目标要完成,难度很大。
煤层气就是一个例子,煤层气2015年规划目标是300亿立方米,一半依靠井下瓦斯产量。我国煤层气产业是从1996年正式起步,后被纳入国家科研重大专项。虽经15年的发展,但总体上处于初期发展阶段。2010年地面抽采和井下瓦斯只有约100亿立方米。
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
“加快理顺能源价格体系、深化产品价格改革”连续多年被政府部门关注,“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也成为重要的改革议题之一。
从国际范围来看,天然气不同于石油,没有形成世界统一的价格,全球大致形成了亚太、欧洲、北美三大市场,亚太地区价格最高,欧洲较低,北美最低。在中国,2011年,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油气权益产量达8500万吨油气当量。其中中石油权益油产量4173.2万吨,权益气产量125.7亿方,合计5170万吨油气当量。制约天然气进口贸易发展的最大障碍是气价较低,尚未建立起由市场定价的天然气价格机制。
关键问题就在于,将国内气与进口气混合后,虽然价格有所降低,现阶段石油企业可以承受,但随着中亚天然气、沿海LNG进口规模增加,以及未来天然气消费比例的上升,这种价格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以中亚天然气为例,今年1~2月份,西气东输二线进口中亚气到达新疆霍尔霍斯口岸价为2.46元/立方米,加上至少1元/立方米的管输费,到达北京的门站价格在3.5元/立方米。而北京民用销售气价是2.05元/立方米,亏损达1.5元/立方米,这一差价由石油公司承担。所以气价问题不解决,引进国外天然气的方针就很难实施。
去年底,国家发改委在广东、广西两地开展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试点,改革路线确定为由“成本加成法”向“市场净回值法”转变,目前看来,进展仍然有限,市场化定价机制形成仍需快速推进。广东供气主要依靠LNG,气价之所以偏低,是因为中海油进口澳大利亚液化天然气时,价格是按照当时的原油价格20美元/桶的基准,将气价与油价挂钩,现在对方开始觉得不划算,已经提出涨价的要求。
由于气价较低,已经影响了石油企业的积极性,让中国在国际天然气进口的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以中俄天然气价格谈判为例,按照俄方的报价,核算0.35美元一立方米气,折合人民币2元多,再加上管输成本,注定了中方企业无法承受。
目前国内气价由政府来调节,地区之间有差别,体系比较复杂,但总体上价格偏低。原因就在于政府担心放开气价后,会带来市场和价格的动荡。实际这种顾虑是不必要的。一直以来,国家部门的表态是择机推出天然气价格改革,但这个时机把握不容易。天然气价格最好由市场自行调节供需和价格,已成共识,目前只能一步步做,最关键的是如何走出第一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