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谢国忠:2012年房价将进入第二浪下跌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06日 09:41  南方周末微博

  【2012中国人最关心的十大问题】房价会跌跌不休吗

  谢国忠(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

  0票会,9票不会

  ◆李英强(立人乡村图书馆总干事):不会。如果房价开始下跌,海量超发货币进入其他领域,会是更剧烈的灾难。

  ◆方怀银(安徽省邮政报刊发行局职员):房价下跌,地方政府“卖地”不同意,开发商利润低不同意,老业主房子贬值不同意,这都是广大人民的利益呀,不能再跌了。

  ◆郑幼卿(厦门市卫生局执法监督员):不会,因为“某些人”的财产会明显缩水。

  ◆赵兴军(成都法律工作者):不会。房价跌了吗?没有吧。调控要有效,必须追究官员买房得到的大幅优惠、构成的受贿罪才行。

  ◆贾常文(北京军人):当然希望跌跌不休。但对我们普通老百姓而言,再跌,还是买不起。事实上,从我身边情况看,房价并没有降多少,至多是不涨而已。我尤其赞同“限购令”,不能让一掷千金的富人们占有太多房源,造成新的更大的贫富悬殊。有钱可以投资别的行业啊,总跟穷人争不太厚道。

  ◆晋彬彬(河南郸城县一中高二):不会的,跌狠了,谁都疼,总有无名英雄暗中救火。

  ◆黄郑(南昌铁路公安局民警):房价在跌吗?我的理解是它一直在高位运行,现在只是逐渐回归理性位置。这块蛋糕关系民生,社会各界眼睛齐刷刷盯着呢!我对房价调控的理解是要把房价维持在合理位置上,与城市总体发展程度相适应。试想把北京房价砍到八百,可能吗?

  ◆林虎(国资委干部):跌不跌我不知道,反正数以千万套计的空置房是必须有人住的。

  ◆刘岩(“中华反毒网”创办人):房价会跌,调控当然不手软,让人民群众都买得起房足以体现我们党执政为民。

  ◆唐黎(复旦研三):想得美!只要男多女少的局面不变,只要丈母娘还存在,这房价就不可能会跌跌不休。

  较权威答案:房价将迎来第二波下跌

  谢国忠(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正在破裂,而这是几乎不可能扭转的趋势。2011年,国内房价的平均跌幅已接近25%。这不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是经过从地产中介手上获得一手资料后分析得出的结论。这是房价下跌的第一浪,也是跌得最急的一浪。

  2012年将进入房价下跌的第二浪。从现在算起,对很多地产商而言,未来六个月会过得很困难。此前,在2011年的上半年,地产开发商将任何与他们做生意的企业,比如物流、建筑公司等,都变成了地产商的融资平台。这使得地产商在销售不好、银行信贷紧张的情况下维持经营。现在,能够借钱给地产商的相关行业已经借完了。因此,政府说调控不手软,在2012年上半年信贷依然紧张的情况下,还不起钱的地产开发商将会增加,而结果可能是国有化,即亏损或破产的地产商会被国有企业接手。毕竟,多数国企“不差钱”。

  但与2011年的急跌相比,2012年的总体跌势要缓和一些。因为当房价下跌20%-30%后,急需买房的和一些投资客会进场,交易量就会上升,于是房价走势会出现反复。

  房地产调整是一个长周期事件,至少三年时间。在货币政策紧缩的情况下,当地产开发商缺乏资金时,只有通过降价来回笼资金。降价会呈现一浪接一浪的方式。每次降下来,大家都以为是底部了,人们就去抄底,此时地产开发商的现金流就转起来了。于是有一段时间就不用再降价。等这一部分人买完以后,开发商又缺钱时,则再启动降价,因为下一波买房的是收入更低、储蓄更少的人了。

  长期来看,很多地产开发商撑不下去。销售量下降,说明以现在这个价位,房子不好卖。而目前正在建设中的房产建筑面积为46亿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占33亿平方米。如此庞大的超额库存量,让房产价格上涨的预期几乎不可能实现。

  房地产最敏感的是货币周期,当货币政策没有明显放松时,房价还会持续下跌。房租回报率一直那么低,说明大家对房价有升值的预期,期待通过房价上升来获利,而不是靠收房租赚钱。但货币政策收紧,这种预期就得不到满足。

  目前的货币政策应该还要维持两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尽管国内通胀形势短线有放缓的趋势,但控制通胀依然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较长时间以来,房地产被视为抗通胀的保值投资品,导致房地产备受追捧。因此,2012年货币政策应当依然继续收紧,以压抑通胀的预期,打击房地产泡沫。不过,央行会通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来对冲热钱外流——导致热钱外流的原因主要是美元上涨和国内房价下跌。

  房价下跌的第三浪将在2014年结束。届时,相比2011年初,房价平均下跌了50%。其中,北京、上海等千万人口的大都市,可能房价还会坚挺些,但二三线城市的房价会跌得更多些。

  房地产市场调整是中国经济重新找回平衡的必要前提。在房价下跌的过程中,财富将从政府向居民转移,为未来十年实现内需拉动的增长打下基础。

  (南方周末记者骆海涛采访整理)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