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川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出通知,决定自2011年12月26日起,在广东省、广西自治区开展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试点。
这次天然气价格改革有不少鲜明特色,比如其最终目标是放开天然气出厂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政府只对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进行管理。思路是将现行以“成本加成”为主的定价方法,改为按“市场净回值”方法定价,即将天然气的销售价格与由市场竞争形成的可替代能源价格挂钩,在此基础上倒扣管道运输费后回推确定天然气各环节价格。换言之,以后天然气价格将由市场决定。
市场是个好东西,但是像油、水、电、气这些老百姓须臾不可离开的公共用品,该不该完全走市场化之路,由市场决定价格?以自来水改革为例,不少地方曾经走过一段弯路。
前些年,不少地方推行自来水改革,把自来水推向市场。外资竞相进入我国水务市场,不少地方急于甩包袱,面对外资的高溢价,心花怒放,纷纷将自来水的经营权拍卖给外资,自来水倒是市场化了,但是水价嗖嗖猛涨,激起公众的强烈反感——价格上涨不透明,而且服务并没有跟上去。
与自来水改革相比,天然气改革有其相同点,都是走市场化之路,都与外资有关——2006年我国已成为天然气净进口国,且进口数量快速增长,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而且,都潜含着涨价逻辑,业内人士称,天然气价格改革的一大背景是,“随着我国天然气消费量的快速增长,天然气供需形势正在变得日益严峻。每年冬春之季出现的‘气荒’现象,就是天然气供需矛盾不断加剧的最突出的表现。”
也许,公共用品的价格改革是必然趋势,但怎么改,如何改,应该问一问老百姓,而且不管怎么改,都应该符合公共利益,别一改革就是涨价。对于油、水、电、气这些老百姓须臾不可离开的公共用品,无论怎么改,也都应该保障安全、减少乱象,尤其需要照顾中低收入者的利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