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周俊生:郭树清能否改变股市快速扩容格局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03日 08:43  南方都市报微博

  摘要:近日,原证监会主席尚福林离职履新,郭树清成为证监会新一任主席,多位知名财经评论人士不约而同发表给郭树清的公开信,向他提出建议,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希望他能够改变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在IPO(新股发行)上的失控,给疲软的市场提供休养生息空间。

  ■媒体观察之周俊生专栏

  近日,原证监会主席尚福林离职履新,郭树清成为证监会新一任主席,多位知名财经评论人士不约而同发表给郭树清的公开信,向他提出建议,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希望他能够改变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在IPO(新股发行)上的失控,给疲软的市场提供休养生息空间。

  这些公开信自有其背景。最近两年多来,在证监会重启IPO以后,大量新股扑向A股市场,创业板市场建立以后,新股的密集发行与上市更是压得市场透不过气来,更让投资者难以接受的是,证监会在“市场化”的口号下,放弃了新股发行定价的约束,有幸挤过审批之门进入市场的公司普遍以高定价发行新股,导致IPO成为圈钱游戏,“破发”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对市场情绪造成沉重打击。因此,借着此次证监会换帅,市场呼吁改革这种脱离中国资本市场实际的新股发行制度,改变股市快速扩容的格局,是有其合理性的。

  但现实的问题在于,郭树清是否能够听取来自市场的呼声,对现行新股发行模式进行改革,甚至叫停新股发行一路狂奔的步伐?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得弄清楚我国证监会的职能,即它在市场中扮演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顾名思义,证监会就是对市场进行监督管理,保证市场交易的公正公平,但是,除此之外,证监会还担负着更重要的工作,就是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显然,中国的证监会虽然是学习美国的证监会建立起来的,但是它在工作范围上比美国证监会广阔得多,我们只看到美国证监会在不断地抓市场里的“坏人”,包括最近对“中国概念股”涉假问题的追究,而中国证监会更值得夸耀的成就却在于推动了市场的发展,此次尚福林离开证监会的时候,众多财经媒体给他罗列的功勋就有推动股权分置改革、建立创业板等,而像美国证监会那样的“抓坏人”业绩,似乎乏善可陈。

  其实,证监会1992年建立之初,工作职能倒是符合其名称的,那个时候推动市场扩容并不在其工作范围之内,它在当时“一张白纸”的基础上为中国资本市场建立了基本的法制框架。而当时的证监会之所以有这样的条件,是因为在它成立的同时,还成立了国务院证券委,证券委的主要职责就是确定每一年新股发行的额度,并将其分配给各省区市和部委。这种计划体制与资本市场的基本要义离题实在太远,而且这种额度分配制也不能满足当时各地的新股发行要求,因此,不过几年,证券委就随着额度分配制的取消而撤销了,其规划市场发展蓝图的重任转移给了证监会。就这样,证监会成了一个身兼二职的机构,左手要负起让资本市场服务于政府工作重心的重任,右手要保证市场的公平公正。前者要求证监会向上负责,后者要求证监会向下负责,这两个任务对证监会来说哪个更重要,是不言自明的。

  想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对尚福林表示充分理解。对证监会来说,推动市场发展是第一位的,至于市场行情如何,投资者是赚钱还是亏损,则是第二位的,它更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让市场为政府在特定时期的中心工作服务。就近两年来说,随着货币政策的紧缩,资本市场被赋予了在银行信贷之外为企业融资提供通道的职能,因此证监会不仅主导了创业板的建立,在条件根本不具备的情况下放言“国际板的推出快了”,而且加大了IPO的力度。时至今日,尽管A股市场已经沦为全球表现最差的市场之一,但是在证监会官员眼里,A股市场却是表现最好的一个市场,因为它的IPO筹资额已经成为全球翘楚。在政府的评价体系里,证监会的工作无疑是出色的。很显然,只要证监会肩负的职能没有改变,那么,指望郭树清能够振臂一呼,改变股市快速扩容的格局,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梦想。

  但是,目前A股市场上这种竭泽而渔的新股发行模式已经天怒人怨,即使郭树清和他的同僚没有能力叫停,市场也会发挥它的力量。一家研究机构日前发布的报告表明,由于市场日益低迷,中国企业新股发行的家数已经连续4个月减少,刚刚过去的10月份只有11家中国企业在境内外市场完成IPO,是IPO重启后最少的一个月份。由此可见,我们与其相信证监会主席,倒不如相信市场。(作者系上海媒体人)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