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人民财评:国内油价涨跌背后浮现两大隐忧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10日 20:06  人民网微博

  谭树森

  据人民网(微博)报道,国家发改委决定自10月9日零时起将汽柴油价格每吨均降低300元,折合到不同标号的汽柴油大约每升降低人民币两毛多钱。自2008年底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方案实施以来,国内成品油价格共进行了16次调整,其中十升六降。

  面对此次油价下调,从国内舆论反馈来看,并未见到多少欣喜之情,反而对国内成品油价格“涨多跌少”、“涨快跌慢”多有抱怨。

  消费者“怨气”从何而来

  考察此次国内成品油价格下调的国际背景就会发现,西方国家经济复苏乏力使得国际原油价格出现了深度回调。消费者期待国内油价下调已有多日,然而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起伏,国内成品油调价窗口刚刚开启就被关闭,消费者的降价预期几度落空。国家发改委和石油企业背负了消费者的“怨气”,而成品油定价机制不尽合理则是其中的症结所在。

  根据国家发改委2009 年5月 发布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 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的时候,可以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什么是“国际油价”?普通消费者对此了解并不多,《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也并未给出具体定义。目前市场上采用的是参考英国北海布伦特、中东迪拜和印度尼西亚辛塔三地的油价,其中并不包括纽约市场的原油价格。

  纽约商品交易所交易的西德克萨斯中质油通常被视为国际油价的重要标杆之一,我们在各类新闻媒体上也经常见到纽约油价的变动情况,但是它与我国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并无直接关系。例如,上次国内成品油价格上调的4月7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在每桶110美元,而10月7日则跌到了每桶83美元附近,期间曾经下穿每桶80美元。这样,普通消费者就容易产生错觉,为什么“国际油价”大跌而国内油价岿然不动呢?

  此外,中国油品市场的现状也成为消费者抱怨的对象。在油价节节攀高、消费者为加油而多掏腰包的时候,石油企业的一些“阔气”做法也刺痛着公众的神经,而不时发生的生产事故则令公众对石油企业的管理能力产生怀疑。油企事故直接导致产量下降,造成部分地区成品油供应紧张和价格上涨。

  同时,成品油定价机制只是参考国际油价走势,而不考虑国内供求形势,这样的定价机制就依赖于石油企业的“自觉”了。

  “石油安全”问题迫在眼前

  从此次国内成品油价格下调的舆情反馈来看,消费者对石油消费的欲望是强烈的,他们的牢骚和不满主要集中在价格方面。但从国家整体考虑,能源保障和石油安全已经是迫在眼前的严峻课题。能源安全必须成为一种国家战略,而消费者也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其中。

  发展经济和保障民生都离不开能源,尤其伴随着我国步入汽车社会,石油消费日益增加,石油供应保障变得更为紧迫和必要。

  8月份公布出来的两组数据犹在眼前。8月初工信部在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国能源消费持续快速增长,对外依存度不断扩大。1-5月,国内原油表观消费量为1.91亿吨,增长8.5%;原油进口高位运行,前5个月进口原油1.07亿吨,同比增长11.3%。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5.2%,已超越美国(53.5%)。

  国家发改委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为54.8%,比2010年上升1个百分点,而按美国能源部1-5月份数据计算,美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为61%。两者比较,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仍低于美国。

  上述看似“打架”的数据,对比的是中国和美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孰高孰低,无论结果如何,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提升(且已升至与美国旗鼓相当的地步)是不争的事实。我国原油消费能力不断增加以及对外依存度的上升,给国际资本炒作原油期货提供了绝佳的素材,增加中国的进口成本。

  2005年,中海油竞购美国优尼科公司,由于美国国会议员出面阻拦而告失利。它标志着一场没有硝烟的石油战争的开始。“石油安全”事关国家战略、企业责任和公民义务。

  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1亿辆,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汽车喝掉的汽柴油占中国石油消费的三分之一以上。随着汽车越来越多地进入寻常百姓家,汽车占我国石油消费的比例还在不断提高。因此,节能减排不再仅仅是企业的责任,普通消费者也有义务参与其中。(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